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2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惡,便如惡惡臭之惡以惡之,則惡惡之意誠矣;知善 之當好,便如好好色之好以好之,則好善之意誠矣。 「獨」字,文公解曰:「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以「知」 字解「獨」字,尢得,或以「自」字解「獨」字,則誤矣。意有善念, 有惡念,而知善知惡之知,則非意念之所能蔽。人之 所以為人,惟恃此一點靈明耳。由誨汝知之乎?「知」字 與「是知也」,「知」字同,正指此一點靈明處言之。意本 自誠,卻要還他箇誠。此誠字就念起之後言。若念未 起之前不前定乎?誠則人性雖善,而牿之反覆,竊恐 一日之閒善念少而惡念多,久之純是惡念,故曰「靜 中養出箇端倪。」可見古人不惟誠此念於既有念之 後,抑且誠此念於未有念之先。此子思子有戒慎恐 懼之說也。養未發之中,正是誠意底源頭。學問問: 「心與意,性與情,何以分別?」曰:「性者心之生理,非心外 別有性也。情者性之動,意者心之發。情者性之發於 外,意者心之動於中。情如喜怒哀樂,必有所感而發, 故曰『性之發於外。意者或外有所感而自家方動此 意,或外無所感而自家忽動此意,以其只有此意,而 情尚未發於外,故曰『心之動於中』。意正在情將發未 發之閒,此聖學緊要處』。」問:「誠意實在幽獨之中,何 得遽有指視?」曰:「幽獨中原無指視,而卻曰『十目十手, 解者乃以吾心之明還而照吾心之隱』等語,以自家 良知上發揮。不知此卻解『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底話 說,與此節『十目十手』」何干?此節正為上文「小人」只說 見君子時有人指視,閒居時無人指視,所以無所不 至。不知指視雖在見君子之時,而所以指視已在閒 居之日。譬如種五穀與荊棘,其生苗後,人人指視不 待言。當下種時,似無人指視。不知既有此種,必有此 苗,指視不在生苗後,而在下種日矣。閒居時一念方 萌,或善或惡,人雖不知,而自家良知卻知底,比別人 還明白,此處才好說「以吾心之明,還而照吾心之隱」 等語。蓋自家念頭起處,一念善,便是人人以為善;一 念惡,便是人人以為惡。若是只憑著自家良知致去, 見得君子,自是不消揜著。所以子思又說出「莫見乎 隱,莫顯乎微」二句,正是十目十手補出一段源頭話 說,令人自視自「指,自下頂門之針耳。不可與此節意 混而為一也。十目十手,別人底指視既這等嚴,莫見 莫顯,自家底睹聞又這等真,人卻不肯必慎其獨者, 何故?」曰:「『只是不曾著實講學。若講底著實明白,未有 不慎之理。《論語》『毋意』」「『意』字,與《大學》『誠意』」「『意』字微有 不同。『誠意』」「『意』字,指一念而言;『毋意』」「意』字,指事未至,先 立」一箇主意而言。如「適莫、信果」之類,原不是不好底, 只是這箇主意預先立不得,故曰「毋意。」

心意部藝文

《意賦》
晉·庾敳

「至理歸於渾一兮,榮辱固亦同貫。存亡既已均齊兮, 正盡死復何歎。物咸定於無初兮,俟時至而後驗。若 四節之素代兮,豈當今之得遠。且安有壽之與夭兮, 或者情橫多戀。宗統竟初不別兮,大德忘其情願。蠢 動皆神之為兮,癡聖惟質所建。」真人都遣穢累兮,性 茫蕩而無岸。縱驅於遼廓之庭兮,委體乎寂寥之館。 天地短於朝生兮,億代促於始旦。顧瞻宇宙微細兮, 眇若豪鋒之半。飄颻元曠之域兮,深莫暢而靡玩。兀 與自然并體兮,融液忽而四散。

心意部紀事

《後漢書禰衡傳》:「衡為江夏太守黃祖作書記,輕重疏 密,各得體宜。祖持其手曰:『處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 中之所欲言也』。」

《魏志賈逵傳》注:《魏略》曰:太祖欲征吳,而大霖雨,三軍 多不願行。太祖知其然,恐外有諫者,教曰:「『今孤戒嚴, 未知所之,有諫者死』。逵受教,謂其同寮三主簿曰:『余 實不可出,而教如此,不可不諫也』。」乃建諫草以示三 人。三人不獲已,皆署名入白事。太祖怒,收逵等,當送 獄,取造意者,逵即言:「我造意。」遂走詣獄。

《晉書王戎傳》:戎與籍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 物已復來敗人意。」戎笑曰:「卿輩意亦復易敗耳。」 《庾峻傳》:峻子敳著《意賦》,從子亮見賦,問曰:「若有意也, 非賦所盡;若無意也,復何所賦?」答曰:「在有無之閒耳。」 《謝安傳》:安於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每攜中外子 姪往來遊集,肴饌亦屢費百金。世頗以此譏焉,而安 殊不以屑意。

《宋史王安石傳》:「安石性彊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