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2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近思錄

《道體》

伊川先生曰:「公則一,私則萬殊,人心不同如面,只是 私心。」

朱子全書

《公私》

或問公私之別。曰:「今小譬之。譬如一事,若係公眾,便 心下不大段管;若係私己,便只管橫在胸中,念念不 忘,只此便是公私之辨。人只有一箇公私,天下只 有一箇邪正。」

性理大全

《力行》

程子曰:雖公天下事,若用私意為之,便是私。人能 放這一箇身公共放在天地萬物中,一般看,則有甚 妨礙?雖萬身曾何傷?公則同,私則異,同者,天心也。 朱子曰:「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以自家 私意去處之,便私。」

《張子》曰:「某平生於公勇於私怯於公道有義,真是無 所懼。大凡事不惟於法有不得,更有義之不可,尤所 當避。」

公私部藝文

《連珠》
梁·武帝

蓋聞水鏡不以妍媸殊照,芝蘭寧為貴賤異芳。是以 弘道歸於兼濟,至德由乎兩忘。

《辨私論》
唐·牛僧孺

近古之人所謂私者,謂苟萃於利,苟處於逸,苟潤其 屋者也。某以為斯皆小人之私,非聖賢之私也。夫聖 賢無私,而不自知其私也。何者?必公其身而私於人, 是不私一身而使天下私之也。胡以言之?夫嬰兒見 保傅之母,則詫然而識,非有知而親之,利其乳而私 之也;櫪馬見廝養之夫,則奮然而嘶,非有知而親之, 利其芻粟而私之也。夫天下之人,非復乳孩櫪馬之 愚也。苟有公其身而利之者,孰不利而私之乎?故賢 君良臣,必私天下而公其身,故天下之人皆私而親 之。暗君愚臣,必公天下而私其身,故天下之人皆公 而疏之。人疏之者多,天下欲其昌也難矣。昔大禹之 手足,胝,是公其身於治水也。皋陶之謀明弼諧,是 公其身於規諫也。傅說之「對揚王庭」,是公其身於輔 佐也。周公之「吐握勤拳」,是公其身於禮賢也。宣父之 作《春秋》,刪《詩》《書》,是公其身於垂教也。故有夏之人思 大禹之功,有虞之人思皋陶之直,有商之人思傅說 之政,有周之人思周公之勤,有道之人思宣父之教, 或開國「尊其嗣而私之,或建祠飾其像而私之。至於 商辛之聚財鹿臺」,是天下之利私於己也,故天下公 而疏之;秦皇之廢棄諸侯,是天下之爵私於身也,故 天下亦公而疏之。故武王公天下之財而散之,而天 下之兆庶皆私而親之。高皇帝公天下之爵而封之, 而天下之英雄亦皆私而親之。是以自私者,人公而 亡也;自公者,人私而昌也。夫聖賢非必公其身,私在 其中,不得不公也;天下非必私於一人,公在其中,不 得不私也。余謂亡國之君,亡家之臣,亡身之人,俱不 得其道也,非聖賢之無私也。

《釋私論》
闕名

夫稱君子者,心無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何 以言之?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于矜尚;體亮心達者, 情不繫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 然;情不繫於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物情順通, 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是故言君子 則以無措為衷,以通物為美;言小人則以匿情為非, 以違道為闕。何者?匿情矜𠫤,小人之至惡;虛心無措, 君子之篤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無身,吾又何患?無 以生為貴者,是賢于貴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 心,固不存有措矣。是故伊尹不借賢於殷湯,故世濟 而名顯;周旦不顧賢而隱行,故假攝而化隆;夷吾不 匿情於齊桓,故國霸而主尊。其用心,豈為身而繫乎 私哉?故《管子》曰:「君子行道,忘其為身。」斯言是矣。君子 之行賢也,不察於有度而後行也;仁心無邪,不議於 善而後正也;顯情無措,不論於是而後為也。是故傲 然忘賢,而賢與度會;忽然任心,而心與善遇;倘然無 措,而事與是俱也。故論公私者,雖云一作終於事與 是俱而已。志道存善,心無凶邪,無所懷而不匿者,不 可謂無私;雖欲之伐善,情之違道,無所抱而不顯者, 不可謂不公。今執必公之理,以繩必公之情,使夫雖 為善者不離於有私,雖欲之伐善,不陷於不公,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