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2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義利部紀事

《呂氏春秋·離俗篇》:湯與伊尹謀夏伐桀,克之。以讓卞 隨,卞隨辭。又讓於務光,務光辭曰:「廢上非義也,殺民 非仁也,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吾聞之:非其義 不受其利,無道之世不踐其土,況於尊我乎?吾不忍 久見也。」乃負石而沈於募水。

《國語》:厲王說榮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將卑乎?夫榮 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 所載也,而或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胡 可專也?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能久乎? 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 不得其極,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故《頌》曰:『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大雅》曰:「陳錫載周。」是 不布利而懼難乎?故能載周以至於今。今王學專利, 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 公若用周,必敗。既榮公為卿士,諸侯不享,王流於彘。 《過庭錄》:潘兌說之侍郎夙慕程正叔,過洛就見之。時 黨事正起,正叔畏避不出,潘再三致恭,欲見正叔,不 得已出說之,展師弟禮請教。伊川遜不受,潘請之固。 正叔問曰:「公嘗讀何書?」潘曰:「嘗看《語》《孟》。」正叔曰:「有得 乎?」曰:「未也。」伊川問曰:「孜孜為善者,舜之徒;孜孜為利 者,蹠之徒。其義若何?」潘以為易己也。曰:「此不難曉。」先 生曰:「雖然,今之所為善者,乃古之所謂利也。」潘下拜 悅服而去。潘至許,見先祖,語其事曰:「自聞斯言,悟一 生之非矣。」

《宋史陸九淵傳》:「九淵與朱熹論辯多不合。及熹守南 康,九淵訪之,熹與至白鹿洞,九淵為講『君子小人喻 義利』一章,聽者至有泣下,熹以為切中學者隱微深 痼之病。」

《明外史王敬臣傳》,敬臣嘗以銀器質於人,踰年乃贖, 其人誤授以金器,趣僕還之。而其人更以布賚僕,僕 不受,曰:「主行義,而我為利乎?」

《胡居仁傳》:「居仁與人語,終日不及利祿。」

義利部雜錄

《文子》老子曰:「爭利者未嘗不窮。」

《荀子修身》篇:「君子之求利也略。」

保利棄義,謂之「至賊。」

《榮辱》篇:「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不苟》篇:「君子欲利而不為所非。」

《呂氏春秋振亂》篇:「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無道而伐 不義也。攻無道而伐不義,則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 焉。」

《離俗》篇:「夫舜湯苞裹覆容,緣不得已而動,因時而為, 以愛利為本,以萬世為義。」

《慎行》篇:「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谿,雖悔無及。君子 計行慮義,小人計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 則可與言理矣。」

《素書正道章》:「見利而不苟,此人之傑也。」

《遵義章》「同利」相忌。

《新語道基》篇:「君子以義相褒,小人以利相欺。愚者以 力相亂,賢者以義相治。《穀梁傳》曰:『仁者以治親,義者 以利尊。萬世不亂,仁義之所治也』。」

《淮南子精神訓》:「不觀大義者,不知生之不足貪也;不 聞大道者,不知天下之不足利也。」

《繆稱訓》:「君子非仁義無以生,失仁義則失其所生;小 人非嗜慾無以活,失嗜慾則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懼 失仁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懼,知各殊矣。

《春秋繁露玉英篇》:「凡人之性,莫不善義,然而不能義 者,利敗之也。故君子終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 而已,愧之則塞其源也。夫處位動風化者,徒言利之 名爾猶惡之,況求利乎?」

《法言·學行》篇:「先生相與言,則以仁與義;市井相與言, 則以財與利。」

《論衡答佞篇》問曰:「佞與賢者同材,材行宜鈞,而佞人 曷為獨以情自敗?」曰:「富貴皆人所欲也,雖有君子之 行,猶有飢渴之情。君子則以禮防情,以義制欲,故得 循道,循道則無禍。小人縱貪利之欲,踰禮犯義,故進 得苟佞,苟佞則有罪。夫賢者,君子也;佞人,小人也。君 子與小人,本殊操異行,取捨不同。」

問曰:「佞人養名作高,有諸?」曰:「佞人食利專權,不養名 作高,貪權據凡,則高名自立矣。稱於小人,不行於君 子。」何則?義利相伐,正邪相反,義動君子,利動小人。佞 人貪利名之顯,君子不安,下則身危。舉世為佞者,皆 以禍眾,不能養其身,安能養其名?上世列傳,棄宗養 身,違利赴名,竹帛所載。伯成子高委國而耕,於陵子 辭位灌園。近世蘭陵王仲子,東都昔廬君陽,寢位久 病,不應上徵,可謂養名矣。夫不以道進,必不以道出 身,不以義止,必不以義立名。佞人懷貪利之心,輕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