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2 (1700-1725).djvu/8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反覆相推,則指自為無指,何能與物為指乎?明萬物萬殊,各自為物,各有所宜,無是非也。是以聖人淵默恬淡,忘是忘非,不棄一能,不遺一物也。

荀子

《解蔽篇》

「有知非以慮是,則謂之懼;有勇非以持是,則謂之賊; 察孰非以分是,則謂之篡;多能非以修蕩是,則謂之 知;辯利非以言是,則謂之詍。」《傳》曰:「天下有二非,察是 是。」察非,謂合王制與不合王制也,天下有不以是為 隆正也。然而猶有能分是非,治曲直者耶?若夫非分 是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亂,非治人道,雖能之,無益于 人,不能無損于人。

呂氏春秋

《安死》

《詩》曰:「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言 不知鄰類也。故反以相非,反以相是。其所非,方其所 是也;其所是,方其所非也。是非未定而喜怒鬥爭反 為用矣。吾不非鬥,不非爭,而非所以鬥,非所以爭。故 凡鬥爭者,是非已定之用也。今多不先定其是非,而 先疾鬥爭,此惑之大者也。

《察傳》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 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 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 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楚莊聞孫叔敖于沈尹筮, 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句踐于太宰嚭, 智伯聞趙襄子于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凡聞 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 「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 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 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 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 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 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 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 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聞之于丁氏,丁氏對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 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 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 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辭多類非 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 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 得之矣。

陸賈新語

《辨惑》

眾口之毀譽。浮石沈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視之不 察,以白為黑。夫曲直之異形,白黑之異色,乃天下之 易見也。然自謬也,或不能分明其是非者,眾邪誤之 矣。至如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 為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也,以鹿為馬?」高曰:「陛 下以臣言不然,願問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馬。」當此之 時,秦王不能自信其是,而從邪臣之說。夫馬鹿之異 形,眾人所知也,然不能分別是非也,況于闇昧之事 乎?

淮南子

《齊俗訓》

天下,是非無所定,世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所謂 是與非各異,皆自是而非人。由此觀之,事有合於己 者而未始有是也,有忤於心者而未始有非也。故求 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於己者也。去非者非批邪施 也,去忤於心者也。忤於我未必不合於人也,合於我 未必不非於俗也。至是之是無非,至非之非無是,此 真是非也。若夫是於此而非於彼,非於此而是於彼 者,此之謂一是一非也。此一是非隅曲也。夫一是非, 宇宙也。今吾欲擇是而居之,擇非而去之,不知世之 所謂是非者,不知孰是孰非。

《氾論訓》

「夫弦歌鼓舞以為樂,盤旋揖讓以修禮,厚葬久喪以 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愛尚賢,右鬼非 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 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趨捨人異,各有曉心。 故是非有處,得其處則無非,失其處則無是。」丹穴太 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戶,奇肱修股之民。是非各異,習 俗相反,君臣上下、夫婦父子,有以相使也。此之是非 彼之是也,此之非非,彼之非也,譬若斤斧椎鑿之各 有所施也。

徐幹中論

《覈辯》

人心之于是非也,如口之于味也。口者,非以己之調 膳則獨美,而與人調之則不美也。故君子之于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