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5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善為說辭」 ,則於德行或有所未至。「善言德行」 ,則所言皆其自己分上事也。

此說得之。

「善與人同」 ,以己之善,推而與人同為之也。「舍己從人」 ,樂取諸人以為善,以人之善為己之善也。

此說亦善。

賢賢,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此四者皆能若子夏之言,可以言學矣。然猶有「雖曰未學」 之語,若猶賴乎學者,蓋雖能如是,而不知其所以能如是者從何而來,則所謂「行之而不著,習矣而不察」 者也。

此句意思未見下落。請詳言之。方可議其得失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故人不可使之無廉恥。無廉恥則無以起其好義之心,若之何而可化?「聖人之於民,必使之有恥且格」 者,此也。

人自是不可無恥,不必引「羞惡好義」為言也。

「知敬親者,其色必恭;知愛親者,其色必和。」 此皆誠實之發見,不可以偽為。故子夏問孝,孔子答之以《色難》。

據下文。恐是言承順父母之色為難。然此說亦好。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循理之所在,周流天地之閒,無不可者。其親之也,理之所當親也;其遠之也,理之所當遠也。何比之有?

尊賢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此之謂周。溺愛徇私,黨同 伐異,此之謂《比。周》,周,遍也。比,偏比也,不必言周流天 地之閒。

《謝上蔡》曰:「慎言其餘,慎行其餘,皆有深意,惟近思者可以得之。蓋言行有絲毫不慎,則於理有絲毫之失,則與天地不相似矣。」

「慎言其餘,慎行其餘」,「籍用白茅」之意。似此推言,於理 不害,然恐未遽說到此也。

小人之陵上,其初蓋微僭其禮之末節而已。及充其僭禮之心,遂至於弒父弒君,此皆生於忍也。故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敢僭其禮」,便是有無君父之心。

人有中雖不然,而能勉彊於其外者,君子當求之於其中。中者誠也,外者偽也。故父在當觀其事父之志。行者行其志而有成者也。父沒則人子所以事父之大節,始終可觀矣。故父沒當觀其事父之行。事父之行既已始終無愧,而於三年之閒又能不失其平日所以事父之道,非孝矣乎!

此說甚好。然文義似未安。

「敏於事」 ,如「必有事焉」 之事,當為即為,不失其幾也。

事只是所行之事,必有事焉,不知尋常如何說。請詳 論之,乃見所指之意。大抵說《經》以彼明此,固為簡便。 然或失其本意,則彼此皆不分明,所以貴詳說也。

子貢曰「貧而無諂」 ,至「告諸往而知來」 者,此為學之法也。亦可以見聖賢悟入深淺處,凡窮理自有極致,觀聖人如此發明,子貢則可見矣。

此章論進學之實效,非論悟入深淺也。「悟入」兩字,既 是釋氏語,便覺氣象入此不得。《大學》所謂「知至物格」 者,非悟入之謂。

「死生」 一理也,死而為鬼,猶生而為人也,但有去來幽顯之異耳。如一晝一夜,晦明雖異,而天理未嘗變也。

「死者去而不來」,其不變者只是理,非有一物常在而 不變也。更思之。

子聞之曰:「是禮也」 三字,可以見聖人氣象宏大,後世諸子所不及也。《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與《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皆聖人教人讀《詩》之法。

此類言之大略,不曉所主之意,恐其閒有差,或致千 里之謬也。

「見實理」 是為「智」 ,得實理是為仁。

惟仁者能得是理,而以得實為仁,則仁之名義隱矣。

理之至實而不可易者,莫如仁義、禮、智、信。非仁不成,如「孝、弟、禮、樂,恭、寬、信、敏、惠」 ,皆仁之用也。

此數句亦未見下落。

學者須先有所立,故孔子三十而立,又曰:「患所以立。」 「然則若何而能立?」 曰:「窮理以明道,則知所立矣。」

「立」是操存踐履之效,所說非是。「患所以立」,承「不患無 位」而言,蓋曰「患無以立乎其位」云爾。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如諸葛孔明草廬中對先主,論曹孫利害,其後輔蜀抗魏吳,其言無一不酬者。蓋古人無侈心,故無侈言如此。

所引事不相類。

劉器之問誠之。曰:「溫公曰:『當自不妄語入』,此《易》所謂『修辭立其誠』也。」

近之。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 長之可妻,以其平昔之行也,非以無罪陷於《縲紲》為可妻也。

雖嘗陷於《縲紲》而非其罪,則其平昔之行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