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20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七卷目錄

 教學部總論二

  性理大全教人

  大學衍義補明道學以成教

學行典第一百七卷

教學部總論二

性理大全

《教人》

程子曰:「君子之教人,或引之,或拒之,各因其所虧者 成之而已。孟子之不受曹交以交,未嘗知道固在我 而不在人也,故使歸而求之。語學者以所見未到 之理,不惟所聞不深徹,久將理低看了。人之知識 未嘗不全。其蒙者猶寐也,呼而覺之,斯不蒙矣。射 中鵠,舞中節,御中度,皆誠也。古人教人以射御象勺 所養之」意如此。以書傳道,與口相傳,煞不相干。相 見而言,因事發明,則并意思一時傳了。書雖言多,其 實不盡禁人之惡者。獨治其惡,而不絕其為惡之 原,則終不得止。《易》曰:「豶豕之牙,吉。」見聖人處幾會之 際也。聖人責人緩而不迫,事正則已矣。胡安定 在湖州置治道齋,學者有欲明治道者講之於中,如 治兵、治民、水利、算數之類。嘗言:「劉彝善治水利,後累 為政,皆興水利有功。」問:「人之於善也,必其誠心欲 為,然後有所得;其不欲,不可以強人也。」曰:「是不然。任 其自為,聽其不為,則中人以下,自棄自暴者眾矣。聖 人所以貴於立教也,賢人君子未得其位,無所發 施;其素蘊,則推其道以淑諸人。講明聖人之」學,開導 後進,使其教益明,其傳益廣,故「身雖隱而道光,跡雖 處而教行」,出處雖異,推己及人之心則一也。

張子曰:「聖人設教,便是人人可以至此,人人可以為 堯舜。」若是言,且要設教,在人有所不可到,則聖人之 語虛設耳。教之而不受,則雖強告之無益。《莊子》謂 「內無受者不入,外無正者不行。」常人教小童亦可 取益。絆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數次,己亦了此文義, 二益也;對之必正衣冠,尊瞻視,三益也。嘗以因己而 壞人「之才為憂,則不敢惰」,《四益》也。

藍田呂氏曰:「自洒掃應對,上達乎天道性命,聖人未 嘗不竭以教人,但人所造自有淺深,故所得亦有小 大也。仲尼曰:『吾無隱乎爾』。又曰:『有鄙夫問於我,我叩 其兩端而竭焉。然子貢高弟,猶未聞乎性與天道,非 聖人之有隱,而人自不能盡爾。如天降時雨,百果草 木皆甲拆,其盛衰小大之不齊,膏澤豈私於物哉』?」 橫渠張子教學者,多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 學必如聖人而後已,聞者莫不動心,有自得之者。 上蔡謝氏曰:「橫渠教人以禮為先,大要欲得正容謹 節。其意謂世人汗漫無守,便當以禮為地教他就上 面做工夫。然其門人下梢頭溺於刑名度數之閒,故 其學無傳之者。明道先生則不然,先使學」者有知識, 卻從敬入。或問:「『橫渠教人以禮為先,與《明道》使學 者從敬入』,何故不同?」曰:「既有知識窮得物理,卻從敬 上涵養出來,自然是別。正容謹節,外面威儀,非禮之 本。」又曰:「橫渠以禮教人,明道以忠信為先。」

廣平游氏曰:「張子厚學成德尊,然猶祕其學,不多為 人講之。其意若曰:『雖復多聞,不務蓄德,徒善口耳而 已,故不屑與之言』。」明道先生謂之曰:「道之不明於天 下久矣。人善其所習,自謂至足,必欲如孔門不憤不 啟,不悱不發,則師資勢隔,而先王之道或幾乎息矣。 趨今之時,且當隨其資而誘之,雖識有明暗,志有淺 深,亦各有得焉,而堯舜之道,庶可馴致。」子厚用其言, 故關中學者躬行之,多與洛人並。推其所自,先生發 之也。

問:「昔人教人,必因其材之所可而教之,不以其所不 可而強之,如陳圖南之教錢若水是也。近世師匠,不 論人材所可,只一律以其所見教之,是以有不得盡 其材者。」和靖尹氏曰:「固是初學之人,豈可便說與十 分底話!然亦不可以逆料其才之不可而不以盡告, 只看他志趣所向,氣質如何,隨量而得也。如陳希夷」 之於錢若水,是因其氣質志趣以教之,非謂其才不 可也。如公孫丑、萬章之徒,不是不信《孟子》,豈不願為 聖人?亦豈其才之不可?只為他見得未如孟子。又志 趣不同,氣質或異,所見膚淺,便差七差八。謂告之者 其言太高,若不可及。大率人未有箇入處,便語以高 者、大者,徒令驚疑以止其進學之心,固非善教者。然 謂其才不可而不以告之,得為善教與?如《公孫丑》曰: 「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何不使彼為 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又豈是才不迨者?是未見得便 知才不堪可乎?《孟子》只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