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明之故,若見其情;原治亂之漸,若指已效。故《詩》曰:「學 有緝熙于光明」,其此之謂也。夫獨思則滯而不通,獨 為則困而不就,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風 而炎熾,如水赴下而流速,故太昊觀天地而畫八卦, 燧人察時令而鑽火,帝軒聞鳳鳴而調律,倉頡視鳥 「跡而作書」,斯大聖之學乎神明,而發乎物類也。

韓詩外傳

《論學思一則》

子曰:「不學而好思,雖知不廣矣;學而慢其身,雖學不 尊矣。」

周子通書

《思》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

睿,通也。

「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于彼,誠動于此,無思而無 不通,為聖人。

無思,誠也;思通,神也。所謂「誠《神幾》,曰聖人」 也。

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 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

「《通》微」 ,睿也。「無不通」 ,聖也。

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凶之機也。

思之至,可以作聖而無不通,其次亦可以見幾通微,而不陷于凶咎。

《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睿也

又曰:「《知幾》其神乎。」

聖也

楊龜山集

《答胡德輝問》

問:「思無邪」 ,思而後積,積而後滿,滿而後發。《詩》三百篇,大抵思之發也,思而無邪,《詩》何不然哉?或曰:有思皆邪也,無思則土木也。思無邪者,惟有思而無所思乎?佛語以迷真起妄最初一念為念之正,此理合矣。然是聖也,果聖人當時告門人之意乎?

答:《書》曰:「思曰睿,睿作聖。」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夫思可 以作聖,而君子于貌言視聽必有思焉,而謂有思皆 邪,可乎?《繫辭》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 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夫自至 神而下,蓋未能無思也。惟無思為足以感通天下之 故,而謂無思土木也,可乎?此非窮神知化,未足與議 也。《詩》三百出于國史,固未能不思而得,然而皆止于 禮義,以其所思無邪而已。

近思錄

《學思》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學者 要思得之,了此,便是徹上徹下之道。 有求為聖人 之志,然後可與共學;學而善思,然後可與適道。思而 有所得,則可與立;立而化之,則可與權。」伊川先生《答 門人》曰:「孔孟之門,豈皆賢哲,固多眾人。以眾人觀聖 賢,弗識者多矣。惟其不敢信己而信其師,是故求而 復」得。今諸君于《頤》言,纔不合則置不復思,所以終異 也。不可便放下,更且思之,致知之方也。伊川先生答 橫渠先生曰:「所論大概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 溫厚之氣,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屢偏而言 多窒,小出入時有之。更願完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 自當條暢。 欲知得與不得,于心氣上驗」之。思慮有 得,中心悅豫,沛然有裕者,實得也;思慮有得,心氣勞 耗者,實未得也,強揣度耳。嘗有人言:「比因學道,思慮 心虛。」曰:「『『人之血氣,固有虛實,疾病之來,聖賢所不免。 然未聞自古聖賢,因學而致心疾者。 學原于思, 所謂日月至焉』,與久而不息』者,所見規模雖略相似, 其意味氣象迥別,須潛心默識」,玩索,久之庶幾自得。 學者不學聖人則已,欲學之,須熟玩味聖人之氣象, 不可只于名上理會。如此只是講論文字。 「思曰睿」, 思慮久後,睿自然生。若于一事上思未得,且別換一 事思之,不可專守著這一事。蓋人之知識于這裡蔽 著,雖強思亦不通也。 「思曰睿,睿作聖。」致思如掘井 初有渾水,久後稍引「動得清者出來,人思慮始皆溷 濁,久自明快。」 問:「如何是近思?」曰:「以類而推, 義理 有疑,則濯去舊見以來新意。心中有所開,即便劄記, 不思則還塞之矣。更須得朋友之助。一日閒朋友論 著,則一日閒意思差別。須日日如此講論,久則自覺 進也。 凡致思到說不得處,始復審思明辨,乃為善 學也。若告子」,則到說不得處遂已,更不復求。 學者 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 而明矣。「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 以用心,與聖人所以至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 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 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見矣。」 先生每讀 書史到一半,便掩卷思量,料其成敗,然後卻看有不 合處,又更精思其閒,多有幸而成,不幸而敗。今人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