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39

此页尚未校对

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 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陳注至學,至於學也。鈍者至之難,敏者至之易。質美者向道,不美者叛道,知乎此然後能博。喻,謂循循善誘,不拘一塗也。《周官》太宰「長以貴得民,師以賢得民。」長者一官之長,君則一國之君也。言為君之道,皆自務學充之。三王四代之所以治,以能作之君、作之師爾。周子曰:「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 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 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 北面,所以尊師也。

大全慶源輔氏曰:「凡學之道,則非獨君也,嚴師為難,蓋言盡嚴師之道為難爾。能盡嚴師之道則師始嚴,師所以傳道,師嚴則道自尊,道未嘗不尊,因其尊而尊之,則係乎人之嚴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 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 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 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 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 道也。

陳注《庸》,功也。感師之有功於己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 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陳注《記》問,謂記誦古書以待學者之問也。以此為學無得於心,而所知有限,故不足以為人師。「聽語」,聽學者所問之語也。不能問,則告之,不知而舍之,以其終不可入德也。「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亦此意。

周禮

《地官》

《司徒》四曰「聯師儒。」

訂義鄭康成曰:「師儒,鄉里,教以道藝者。」 劉執中曰:「百家為族,則同其族室,有儒以教之;五族為黨,則同其黨庠,有師以範之;少小同其師儒,長立同其道藝,情親義合,亦有安之而不忍去。」 孫氏曰:「先王之於民,隆師儒之教,而不具學校之制,非故略之也,亦有所不必具也。周之建國,固嘗為之學矣,然所合者國子弟而已。」後之作《王制》者曰:「國之俊選皆造焉。」質之《周官》無明文,不知果預乎其閒否耶?借使得與冑子並進,不過已興於鄉者,惟州長有所謂州序,黨正飲酒於序,以正齒位,不指州而言,疑黨亦自為序,然皆不載制度之詳。豈非州黨之閒,切磋琢磨之地,相會以時,相先以禮,本無法制之可言。即如使後世群天下之士於學廩之有食,然後為教養之盛,則浮薄囂競之風已熾於斯時矣,奚取長育人材之道哉?

荀子

《致仕篇》

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 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 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水深則回, 樹落糞本,弟子通利則思師。《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 報。」此之謂也。

呂氏春秋

《勸學》

「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 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故師之教也,不爭 輕重尊卑貧富,而爭於道。其人苟可,其事無不可。所 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於得聖人。聖人生於疾學,不 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疾學在於尊 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師者不 「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師操不化不聽之術,而 以《彊》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遠乎?」學者處不 化不聽之勢而以自行,欲名之顯,身之安也,是懷腐 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惡濡也。凡說者兌之也,非說之 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 說,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菫也。使 世益亂,不肖主重,惑者從此生矣。故為師之務,在於 勝理,在於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 驕也。上至於天子,朝之而不慚。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遺理釋義,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難乎? 故師必勝理行義然後尊。《曾子》曰:「君子行於道路,其 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師者可知也。夫無父而無師者, 餘若夫何哉?」此言事師之猶事父也。曾點使曾參,過 期而不至。人皆見曾點曰:「無乃畏耶?」曾點曰:「彼雖畏 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於匡,顏淵後,孔子曰:「吾以汝 為死矣。」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顏回之於孔子也,猶 曾參之事父也。古之賢者與其尊師若此,故師盡智 竭道「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