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揚子法言

《問明篇》

或曰:「小每知之,可謂師乎?」曰:「是何師歟?是何師歟?天 下小事為不少矣。每知之,是謂師乎?師之貴也,知大 知也。小知之,亦賤矣。」

白虎通

《辟雍》

天子太子諸侯世子,皆就師於外,尊師重先王之道 也。《禮》曰:「有來學者,無往教者也。」《易》曰:「匪我求童蒙,童 蒙求我。」《王制》曰:「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又曰: 「天子太子群后之太子,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皆造 焉。」父所以不自教子何為?恐瀆也。又授之道,當極說 陰陽夫婦變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師弟子之道 有三:《論語》曰:「有朋自遠方來」,朋友之道也。又曰:「回也 視予猶父也。」父子之道,以君臣之義教之,君臣之道 也。

王符潛夫論

《讚學》

天地之所貴者,人也;聖人之所尚者,義也;德義之所 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雖有至聖,不生而 智;雖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黃帝師風后,顓頊師 老彭,帝嚳師祝融,堯師務成,舜師紀后,禹師墨如,湯 師伊尹,文武師姜尚,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若此 言之而信,則人不可以不就師矣。

韓昌黎集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慈也,終不 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 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 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 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 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 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 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 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 《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 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 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 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 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 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 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 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周子通書

《師》

或問:「曷為天下善?」曰:「師。」曰:「何謂也?」曰:「性者,剛柔善惡, 中而已矣。」

此所謂「性」,以氣稟而言也。

不達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 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 為邪佞。」

剛柔固陰陽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陰陽以為善惡之分焉。惡者固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其以和為中,與《中庸》不合,蓋就已發無過不及者而言之,如《書》所謂「允執厥中」 者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易》其惡」 ,則剛柔皆善,有嚴毅慈順之德,而無強梁懦弱之病矣。至其「中」 ,則其或為嚴毅,或為慈順也,又皆中節,而無太過不及之偏矣。

故先覺覺後覺,闇者求於明,而師道立矣。

《師》者,所以攻人之惡,正人之不中而已矣。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此所以「為天下善」 也。

《師友上》

天地閒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 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

「人心蔽於物欲,鮮克知之」,故周子每言之詳焉。

求人至難得者,有於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

是以「君子必隆師而親友。」

《師友下》

《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

「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