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 者幾人,而誰敢衒怪於群目,以召鬧取怒乎?僕自謫 過以來,益少志慮,居南中九年,增腳氣病,漸不喜鬧, 豈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騷吾心?則固僵仆煩憒, 愈不可過矣。平居望外,遭齒舌不少,獨欠為人師耳。 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 尤用心者也。數百年來,人不復行。近有孫昌引者,獨 發憤行之。既成禮,明日造朝至外廷,薦笏言於卿士 曰:「某子冠畢。」應之者咸憮然。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 笏卻立曰:「何預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鄭尹 而怏孫子,何哉?獨為所不為也。今之命師者大類此。 吾子行厚而辭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雖 僕敢為師,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僕年先吾子,聞道 著書之日不後,誠欲往來言所聞,則僕固「願悉陳中 所得者。吾子苟自擇之,取某事,去某事,則可矣。若定 是非以教吾子,僕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陳者,其為不 敢也決矣。吾子前所欲見吾文,既悉以陳之,非以耀 明於子,聊欲以觀子氣色誠好惡何如也。」今書來,言 者皆大過。吾子誠非佞譽誣諛之徒,直見愛甚故然 耳。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 明道,是故不苟為炳炳烺烺,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為 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 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遠矣。故吾每 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 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 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 而驕也。「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 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 以羽翼夫道也。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恆, 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 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 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老》《莊》以肆其端,參之《國語》 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以著其潔,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凡若此者,果是 耶?非耶?有取乎?抑其無取乎?吾子幸觀焉,擇焉有餘 以告焉。苟亟來以廣是道,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又 何以師云爾哉?取其實而去其「名,無招越蜀吠怪,而 為外廷所笑,則幸矣。」《宗元白》。

《答嚴厚輿論師道書》
前人

二十五日,某白馮翊嚴生足下:得生書,言為師之說, 怪僕所作《師友箴》與《答韋中立書》,欲變僕不為師之 志,屈己為弟子。凡僕所為二文,其卒果不異。僕之所 避者名也,所憂者其實也。實不可一日忘,僕聊歌以 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慄慄不敢暇,又不敢自謂有 可師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為薄世笑罵,僕脆怯,尤 不足當也。內不足為,外不足當,眾口雖懇懇見迫,其 若吾子何?實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詳讀之。僕 見解不出。此吾子所云仲尼之說,豈易邪?仲尼可學 不可為也。學之至斯,則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 事,若宋襄公好霸而敗國,卒中矢而死,仲尼豈易言 耶?馬融、鄭元者,二子獨章句師耳。今世固不少章句 師,僕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樂而望吾子者矣。言 道、講古、窮文辭以為師,則固吾屬事。僕才能勇敢不 如韓退之,故又不為人師。人之所見有同異,吾子無 以韓責我。若曰「僕拒千百人」,又非也。僕之所拒,拒為 師弟子名而不敢當其禮者也。若言道、講古、窮文辭, 有來問我者,吾豈嘗「瞋目閉口耶?」敬叔吾所信愛,今 不得見其人,又不敢廢其言。吾子文甚暢遠,恢恢乎 其闢大路,將疾馳也。攻其車,肥其馬,長其策,調其六 轡,中道之行大都,捨是又奚師歟?亟謀於知道者而 攷諸古,師不乏矣。幸而亟來,終日與吾子言,不敢倦, 不敢愛,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實,以有餘易其不足, 亦可「交以為師矣。如此無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 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前人

秀才足下:「僕避師名久矣。往在京師,後學之士到僕 門,日或數十人,僕不敢虛其來意,有長必出之,有不 至必惎之。」其教也雖若是,當時無師弟子之說。其所 不樂為者,非以師為非,弟子為罪也。有兩事,「故不能 自視,以為不足為,一也;世久無師弟子,決為之,且見 非,且見罪,懼而不為,二也。」其大說具《答韋中立書》,今 以往可觀之。秀才貌甚堅,辭甚強。僕自始覿,固奇秀 才,及見兩文,愈益奇。雖在京都日,數十人到門者,誰 出秀才右邪?前已畢秀才,可為成人,僕之心固虛矣, 又何鯤鵬互鄉於尺瀆哉?秋風益高,暑氣益衰,可偶 居卒談,秀才時見咨僕。有諸內者,不敢愛惜。大都文 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其外者,當先讀《六經》,次《論語》、 孟軻書,皆經言,《左氏》《國語》、莊周、屈原之辭,稍采取之, 《穀梁子》《太史公》甚峻潔,可以出入,餘書俟文成異日 討也。其歸在不出孔子,此其古人賢士所懍懍者。求 孔子之道,不於異書。秀才志於道,慎勿怪,勿雜,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