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於路。瓛門下多車馬貴游,縝在其閒,聊無恥愧。及長, 博通經史,尤精《三禮》。」

《魏書徐遵明傳》:「遵明字子判,華陰人也。身長八尺,幼 孤好學。年十七,隨鄉人毛靈和等詣山東求學。至上 黨,乃師屯留王聰,受《毛詩》《尚書》《禮記》。一年,便辭聰詣 燕趙,師事張吾貴。吾貴門徒甚盛,遵明伏膺數月,乃 私謂其友人曰:『張生名高而義無檢格,凡所講說,不 愜吾心,請更從師』。遂與平原田猛略就范陽孫買德」 受業一年,復欲去之。猛略謂遵明曰:「君年少從師,每 不終業,千里負帙,何去就之甚?如此用意,終恐無成。」 遵明曰:「吾今始知真師所在。」猛略曰:「何在?」遵明乃指 心曰:「正在於此。」乃詣平原唐遷納之,居於蠶室。讀《孝 經》《論語》《毛詩》《尚書》《三禮》,不出門院,凡經六年,時彈箏 吹笛,以自娛慰。又知陽平館陶趙世業家有《服氏春 秋》,是晉世永嘉舊本,遵明乃往讀之,復經數載,因手 撰《春秋義章》為三十卷。是後教授門徒蓋寡,久之乃 盛。

《北齊書李鉉傳》:「鉉字寶鼎,渤海南皮人。家素貧若常, 春夏務農,冬乃入學。年十六,從浮陽李周仁受《毛詩》 《尚書》,章武劉子猛受《禮記》,常山房虯受《周官》《儀禮》,漁 陽鮮于靈馥受《左氏春秋》。鉉以鄉里無可師者,遂與 州里楊元懿、河間宗惠振等結侶,詣大儒徐遵明受 業。居徐門下五年,常稱高弟。」

《劉焯傳》:「焯字孔昭,渤海阜城人。少孤貧,愛學,負笈從 師,伏膺無倦。與儒者李寶鼎同鄉里,甚相親愛,受其 三禮。又就馬敬德習服氏《春秋》,俱通大義。」

《張雕傳》:雕,中山北平人。家世貧賤,而慷慨有志節,雅 好古學,精力絕人。負笈從師,不遠千里,遍通五經,尤 明《三傳》。弟子遠方就業者以百數,諸儒服其強辨。 《周書韓褒傳》:「褒少有志尚,好學而不守章句。其師怪 而問之,對曰:『文字之閒,常奉訓誘,至於商較異同,請 從所好』。師因此大奇之。」

《隋書馬光傳》:「光少好學,從師數十年,晝夜不息,圖書 讖緯,莫不畢覽,尤明《三禮》,為儒者所宗。」

《劉焯傳》:「焯聰敏沈深,弱不好弄。少與河閒劉炫結盟 為友,同受《詩》於同鄉劉軌,思受《左傳》於廣平郭懋常, 問《禮》於阜城熊安生。」

杜淹撰《文中子世家》:「王通父銅川府君宴居歌《伐木》, 而召文中子,子矍然再拜。敢問夫子之志何謂也?」銅 川府君曰:「爾來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資友而成者 也。在三之義,師居一焉。道喪以來,斯廢久矣,然何常 之有?小子勉旃,翔而後集。」文中子於是有四方之志。 蓋受書於東海李育,學《詩》於會稽夏琠,問《禮》於河東 關子明,正《樂》於北平霍汲,考《易》於族父仲華,不解衣 者六歲,其精志如此。

《北史賈思伯傳》:思伯與弟思同師事北海陰鳳,業竟, 無資酬之,鳳遂質其衣物。時人為之語曰:「陰生讀書 不免癡,不識雙鳳脫人衣。」及思伯之部,送縑百匹遺 鳳,因具車馬迎之。鳳慚不往,時人稱歎焉。

《唐書徐曠傳》:「曠字文遠,博通五經,明《左氏春秋》。時耆 儒沈重講太學,授業常千人,文遠從之質問,不數日 辭去。或問其故,答曰:『先生所說紙上語耳,若奧境,彼 有所未見者,尚何觀?重知其語,召與反復研辯,嗟嘆 其能』。」

《陸元朗傳》:「元朗字德明,善名理言,受學於周弘正。陳 後主集名儒入講,德明始冠,與下坐。祭酒徐孝克敷 經,德明屢奪其說,舉坐咨賞。」

《張士衡傳》:士衡父文慶。士衡九歲居母喪,哀慕過禮。 博士劉軌思見之,奇其操,謂文慶曰:「古不親教子,吾 為君成就之。」乃授以詩、《禮》。又從熊安生劉焯等受經 貫知大義。

《蓋文達傳》:文達博涉前載,尤明《春秋》《三禮》。刺史竇抗 集諸生講論,於是劉焯、劉軌思、孔穎達並以耆儒開 門授業,是日悉至。而文達依經辯舉,皆諸儒意所未 叩,一坐厭歎。抗奇之,問安所從學?焯曰:「若人岐嶷,出 自天然,以多問寡,則焯為之師。」抗曰:「冰生於水而寒 於水,其謂此邪?」

《宋史梁顥傳》:顥父文度,早世,養於叔父王禹偁,始與 鄉貢,顥依以為學。嘗以疑義質於禹偁,禹偁拒之不 答。顥發憤讀書,不期月復有所質,禹偁大加器賞。 《李光傳》:「光為京東西學事司管勾文字,劉安世居南 京,光以師禮見之,安世告以所聞於溫公者曰:『學當 自無妄中入』。光欣然領會。」

《程頤傳》:「頤游太學,見胡瑗,問諸生以顏子所好何學。 頤因答之。瑗得其文,大驚異之,即延見,處以學職。呂 希哲首以師禮事頤。」

《張載傳》:載坐虎皮講《易》,京師聽從者甚眾。一夕二程 至,與論《易》,次日語人曰:「比見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 及,汝輩可師之。」

《邵雍傳》:雍父徙共城,李之才攝共城令,聞雍好學,嘗 造其廬,謂曰:「子亦聞物理性命之學乎?」雍對曰:「幸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