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十一卷目錄

 博約部總論

  法言吾子篇

  楊龜山集餘杭所聞

  張子正蒙中正篇

  朱子大全集答呂子約 答李堯卿 答李敬子 答何叔京 答章季思

  朱子全書答或人 答汪太初

  性理大全小學 總論為學之方

  圖書編博文約禮

  居業錄語錄

  歐陽德集答應儆庵

  信古餘論博約

  疑思錄語錄

  陳龍正語錄隨時問學

 博約部藝文

  答呂居仁         宋楊時

  講禮記序說         朱熹

  書近思錄後         前人

  讀博物志        明方孝孺

  博約說          王守仁

  論孟約言自序        章潢

  四書說約序        鹿善繼

  重刻鹿伯順先生四書說約序 孫奇逢

 博約部雜錄

 守約部總論

  申鑒政體

  楊龜山集語錄

  朱子大全集答吳伯豐

  性理大全小學

 守約部藝文

  約齋說         明王守仁

學行典第一百十一卷

博約部總論

揚雄法言

《吾子篇》

「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寡聞則無約也, 寡見則無卓也。

楊龜山集

《餘杭所聞》

揚雄云:「多聞守之以約,多見守之以卓,其言終有病, 不如孟子言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為無病。 蓋博學詳說所以趨約,至於約,則其道得矣。謂之守 以約卓,於多聞多見之中將何守?見此理分明,然後 知孟子之後其道不傳,知孟子所謂「天下可運於掌」, 為不妄。

張子正蒙

《中正篇》

「大中至正之極,文必能致其用,約必能感其通。」未至 於此,其視聖人恍惚前後,不可為像,此顏子之歎乎!

集釋「大中至正之極」,所立卓爾者也。「博文為是極之用」,天下事無不知識也;「約禮為是極之體」,天下理無不會一也。此即「大中至正」也。集解「《博學》於文,而不能致用」,則汗漫荒唐;約以自持而不能感物,則心如槁木死灰,皆非聖人之道也。故大中至正之極,文必能致其用,約必能感其通。蓋其文也切於理,約也常惺惺法,此其所以知行兩盡,本末相須而不偏也。

「博文以集義」,「集義以正經」,「正經」然後「一以貫天下之 道。」

集釋「正經約禮」之謂,正其經常之道,一歸於禮也。補注言博文之功,可以至於約禮之地。《童氏發微》曰:「《集義》所以求其萬殊,《正經》所以求其一本。」

朱子大全集

《答呂子約》

大抵為學,只是博文約禮兩端而已。博文之事,則講 論思索,要極精詳,然後見得道理巨細精粗,無所不 盡,不可容易草略放過。約禮之事,則但知得合要如 此用功,即便著實如此下手,更莫思前算後,計較商 量。所以程子論《中庸》未發處,答問之際,初甚詳密,而 其究竟只就敬之一字都收拾了。其所謂敬,又甚無 他元妙奇特,止是教人每事習箇專一而已,都無許 多閒說話也。今詳來諭,於當博處,既不能虛心觀理 以求實是,於當約處乃以引證推說之多,反致紛擾。 凡此之類,皆於鄙意深所未安。竊謂莫若於此兩途 各致其極,無事則專一嚴整以求自己之放心,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