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57

此页尚未校对

以知該道,固未是,不知其約而徒厭其多尢!恐不然 也。夫聖人明道,其頭緒未嘗不多,只是未得要領,故 見其為多,然總之只是一理。理雖一,而學者須將全 體大用都包括兼該,安得不多?不合其多,則一者不 備;不見其一,則多者難通。故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 反說約也。」誠識得反約,總有千頭萬緒,自能歸一,何 患其多?多正所以「成其約」者。若未識其多,只欲尋簡 便處作省力事,此後世即心昧理之弊,所以誤入空 虛迂謬而不自覺也。「聖人之道,博而能約」者,博非 徒博,必須觀其會通事,要在博中理會來。約便是行 其典禮,禮不是泛然的。每事是有箇準繩,能檢點歸 于中節。若徒博而不知所約,雖朝夕窮經習古,終無 切身事理。

馮從吾疑思錄

《語錄》

孔門以博約立教,是論工夫,非論本體。學者不達,遂 以聞見擇識為知。故夫子不得已又曰:「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直就人心一點靈明處點破「知」 字,此千古聖學之原。若聞見擇識不過致知工夫,非 便以聞見擇識為知也。故曰:「知之次,知其知,知其不 知」是本體;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是工 夫。譬之鏡本明,而拂拭所以求明,非便以拂拭為明 也。以拂拭為明固不是,謂鏡本明,不必拂拭亦不是。 故聖人說出本體,正見得工夫原非義外耳。此孔門 博約之教,所以上符《精一》之傳也。

陳龍正語錄

《隨時問學》

原來天下物理止在身心,身心之外無第二物,反求 之外無第二事,何其約也?所以思齊內省,則雖涉稗 官,聽俚言,莫非約禮。若不能反躬實踐,徒增意見,資 辯說,則雖夢寐《六經》,游心大《易》,止為博文。意主于文, 博約為二矣;意主於禮,博約為一矣。

博約部藝文

《答呂居仁》
宋·楊時

承問格物,向答李君書,嘗道其略矣。《六經》之微言,天 下之至賾存焉。古人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豈徒識其 名哉?深探而力求之,皆格物之道也。夫學者必以孔 孟為師,學而不求諸孔孟之言,則末矣。《易》曰:「君子多 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 反說約也。世之學者,欲以彫繪組織為工,誇多鬥靡, 以資見聞而已,故摭其華,不茹其實,未嘗畜德而反 約也,彼亦焉用學為哉?某老矣,雖有志焉,而力不逮, 區區有望於左右者,正在此而不在彼也。勉之,勉之!

《講禮記序說》
朱熹

某聞之,學者博學乎先王六藝之文,誦焉以識其辭, 講焉以通其意,而無以約之,則非學也。故曰博學而 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何謂約?禮是也。禮者,履也,謂 昔之誦而說者至是可踐而履也。故夫子曰:「君子博 學於文,約之以禮。」禮之為義,不其大哉!然古禮非必 有經,蓋先王之世,上自朝廷,下達閭巷,其儀品有章, 動作有節,所謂禮之實者,皆踐而履之矣。故曰:「禮儀 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則豈必簡策而後傳 哉!其後禮廢,儒者惜之,乃始論著為書,以傳於世。今 《禮記》四十九篇,則其遺說已學,而求所以約之者,不 可以莫之習也。今柯君直學,將為諸君誦其說而講 明之,諸君其聽之毋忽。《易》曰:「智崇禮卑。」禮以極卑為 事,故自飲食居處灑掃欬唾之閒,皆有儀節,聞之若 可厭,行之若瑣碎而不綱。然惟愈卑,故愈約,與所謂 極崇之智殊,未可以差殊觀也。夫如是,故成性存存, 而道義出焉。此造約之極功也。諸君其聽之無忽。

《書近思錄後》
前人

淳熙乙未之夏,東萊呂伯恭自東陽過予寒泉精舍, 留止旬日。相與讀周子、程子、張子之書,歎其廣大閎 博,若無津涯,而懼夫初學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 其關於大體而切於日用者,以為此編。總六百一十 二條,分十四卷。蓋凡學者所以求端用力、處己治人 之要,與夫辨異端觀聖賢之大略,皆粗見其梗概。以 為窮鄉晚進,有志於學,而無明師良友以先後之者, 誠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門而入矣。如此然後 求諸四君子之全書,沈潛反復,優柔厭飫,以致其博 而反諸約焉,則其「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庶乎其有以 盡得之。若憚煩勞,安簡便,以為取足於此而可,則非 今日所以纂集此書之意也。

《讀博物志》
明·方孝孺

君子之學貴乎博而不得其要,則渙漫而無歸;徒約 而不盡乎博,則拘滯而無術。孔子、孟子可謂博矣,然 而孔子曰:「吾一以貫之」,孟子謂將以反說約也。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