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十四卷目錄

 改過部藝文一

  省試顏子不貳過論     唐韓愈

  知四十九年非賦       陸肱

  原過          宋王安石

  觀過斯知仁矣        蘇軾

  問君子能補過        前人

  悔說            范浚

  王去非字說        真德秀

  伯裕字說        金胡炳文

  思補堂記         明劉黻

  悔齋說          王守仁

 改過部藝文二

  誡子吟          宋邵雍

  又

  迷悟吟           前人

 改過部紀事

 改過部雜錄

學行典第一百十四卷

改過部藝文一

《省試顏子不貳過論》
唐·韓愈

論曰:登孔氏之門者眾矣,三千之徒,四科之目,孰非 由聖人之道,為君子之儒者乎?其于過行過言,亦云 鮮矣。而夫子舉不貳過,惟顏氏之子,其故何哉?請試 論之。夫聖人抱誠明之正性,根《中庸》之至德,苟發諸 中,形諸外者,不由思慮,莫匪規矩,不善之心,無自入 焉;可擇之行,無自加焉。故惟聖人無過。所謂過者,非 謂發於行,彰於言,人皆謂之過而後為過也。生于其 心則為過矣。故顏子之過,此類也。不貳者,蓋能止之 于始萌,絕之于未形,不貳之于言行也。《中庸》曰:「自誠 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自誠明者,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無過者也。自明誠」者,擇善而 固執之者也。不勉則不中,不思則不得不貳過者也。 故夫子之言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 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言 猶未至也。而《孟子》亦云:顏子具聖人之體,而微者皆 謂不能無生于其心,而亦不暴之于外,考之于聖人 之道,差為過耳。顏子自惟其若是也,于是居陋巷以 致其誠,飲一瓢以求其志,不以富貴妨其道,不以隱 約易其心,確乎不拔,浩然自守,知高堅之可尚,忘鑽 仰之為勞,任重道遠,竟莫之致。是以夫子嘆其不幸 短命,今也則亡,謂其不能與己並立于至聖之域,觀 教化之大行也。不然,行發于身,加于人,言發乎邇,見 乎遠,苟不慎也,敗辱隨之。而後思欲不貳過,其于聖 人之道,不亦遠乎!而夫子尚肯謂之「其殆庶幾」,孟子 尚復謂之「具體而微」者哉!則顏子之「不貳過」,盡在是 矣。

《知四十九年非賦》以賢者勖身知非昔歲為韻
陸肱

往事多違,今來覺非。嗟忽度于時景,懼將萌于禍機。 新年當艾服之初,方能知過;往歲比靈蓍之數,未省 防微。試問何人,云蘧伯玉以道為喻,因言自勗。追向 者以何,及悟平生之不足。處身而每在廉謹,立志而 常齊寵辱。故乃追往日,想當年。似有失禮,疑乎不賢。 懼愧于三千之內,仍思于五十之前。雖云「時不再來, 悔無及也。」所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想其悒悒自傷, 兢兢若厲,悲急景以隙過,歎芳時而川逝。將以防彼 終身,警夫後世。馳心於見善之末,託意於思賢之際。 星霜不駐,俄符大衍之籌;容貌初移,忽及始衰之歲。 況復日月逾邁,《春秋》載新,懼有乖於君子,恐時同於 小人。前違而欲改,安得後患而將遷。有因百行維修, 宛見日新其德;三緘乍啟,可明言出於身。自是一悔 幽微,全忘矯假。方同知過之士,無異惡強之者;朝來 暮往,故無得而踰焉;亂世危邦,則可卷而懷也。「窮其 過兮,嗟嗟莫追;考其數兮,七七惟寄。」豈因利而有改, 雖委骨而無移。異買臣官達之期,未然而覺;契孔氏 命窮之日,既至而知。由是三省為人,勞謙自責。駟馬 將追而莫遂,中心欲悔而何益。永示千載,非惟半百。 故余當弱冠之年,已知非於曩昔。

《原過》
宋·王安石

天有過乎有之,陵歷鬥蝕是也。地有過乎有之,崩弛 竭塞是也。天地舉有過,卒不累覆且載者何?善復常 也。人介乎天地之閒,則固不能無過,卒不害聖且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