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7 (1700-1725).djvu/111

此页尚未校对

矣。

《論中七》
前人

「聃也,御寇也,周也,中國之釋也,其於曇也,猶契也、印 也」,不約而同也,與吾儒並立而為二。止此矣,他無所 謂道也。其卒流而為養生,聃之徒之為也。入不測之 淵海以學沒而已者,非求以得珠也。至海之半,不期 而得珠焉。而後之學沒者,遂遷其學於珠。此養生之 說熾,而他端者始蝟興而榛塞之由也。故道之名,岐 於此,與釋與儒而為三,而本非三也。二之三,嫡之庶, 統之,閏也。楚之有昭、景也,甲氏也。漢之有,《陀》也。

中和部藝文二

《中和吟》
宋·邵雍

性亦故無他,須是識《中和》。心上語言少,人閒事體多。 如霖迴久旱,似藥起《沈痾》。一物尚不了,其如萬物何。

中和部雜錄

《尹文子大道篇》:「上決而成天,下決而成地。既已決也, 命之曰中。決必有所合也,合之曰和。中和元同,萬物 化生。」

「神鼎」,熟物之器也。上水而下火,二氣升降以相濟,中 和之實也。

《螢雪叢說》:「聖人之處事,與常人不同。常人之處事,多 有不及。惟聖人之處事,不患不及,祗恐太過。夫子稱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者,蓋欲勉進中 年而學洗心退藏之書,則處事得中,斷無不及之患。 今不曰無不及,而特曰『可以無大過者,此聖人謙益 之辭也。《中庸》曰:『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寧』』」 非君子之中庸乎?嘗觀夫子於三百篇之詩而斷以 「思無邪」之一言,此見夫子得《詩》之中也。於《易》則曰「無 過」,於《詩》則曰「無邪」,是皆一意。

《正學編》:中者,虛體也。天地惟大中,故能生萬物,人心 惟大中,故能應萬變。沖漠無朕,萬象昭然,其中之蘊 乎?故曰「大中。」無動無靜,萬感畢應,無始無終,一真沖 融,是之謂中虛。

觀微子《中庸》之道,中和盡之矣。修道之功,致中和盡 之矣。中和二者,一中焉盡之矣。一中之學,心學也。心 統性情,道該體用。

海樵子:「夫允厥執中」,堯授舜也。執中無權,孟子戒子。 「莫也大哉中乎,權在矣夫。論中以權,自孟子始也。」 《漱石閒談》:「二月初一日為中和節,以其揆三陽之中, 配仁義之和。」唐德宗時,李泌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