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7 (1700-1725).djvu/29

此页尚未校对

不能入;重在『敬』字上。言敬則自虛靜,故邪不得而干 之也。」問:「『有主則實』,又曰『有主則虛』,如何分別?」曰:「只 是有主於中,外邪不能入;自其有主於中言之,則謂 之實;自其外邪不入言之,則謂之虛。」又曰:「若無主於 中,則目之欲也從這裏入,耳之欲也從這裏入,鼻之 欲也從這裏入。大凡有所欲皆入這裏,便滿了,如何 得虛?」因舉林擇之作《主一銘》云:「有主則虛,神守其都; 無主則實,鬼瞰其室。」又曰:「『有主則實』。既言有主,便已 是實了,卻似多了一『實』字。看來這箇『實』字,謂中有主, 則外物不能入矣。」問:「有主則實」,謂人具此實然之 理,故實。「無主則實」,謂人心無主,私欲為主,故實。曰:「心 虛則理實,心實則理虛。」「『有主則實』,此『實』字是好,蓋指 理而言也。『無主則實』,此『實』」字是不好,蓋指私欲而言 也。以理為主,則此心虛明,一毫私意著不得。譬如一 泓清水,有少許沙石,便見人心。活則周流,無偏繫 即活,憂患好樂皆偏繫也。「心要活,活是生活之活, 對著死說。活是天理,死是人欲,周流無窮,活便能如 此。人心之動,變態不一,所謂五分天理,五分人欲 者,特以其善惡交戰而言耳。有先發於天理者,有先 發於人欲者,蓋不可以一端盡也。」與張敬夫曰:「某 謂感於物者心也,其動者情也。情根乎性而宰乎心, 心為之宰,則其動」也,無不中節矣,何人欲之有?惟心 不宰而情自動,是以流於人欲,而每不得其正也。然 則天理人欲之判,中節、不中節之分,特在乎心之宰 與不宰,而非情能病之,亦已明矣。蓋雖曰中節,然是 亦情也,但其所以中節者,乃心耳。今夫乍見孺子入 井,此心之感也;必有怵惕惻隱之心,此情之動也;內 交「『要譽、惡其聲』者,心不宰而情之失其正也;『怵惕、惻 隱』,乃仁之端,又可以其情之動而遽謂之人欲乎?大 抵未感物時,心雖為已發,然苗裔發見,卻未嘗不在 動處。必舍是而別求,卻無下功處也。」問:「心有善惡 否?」曰:「心是動底物事,自然有善惡。且如惻隱是善也。 見孺子入井而無惻隱之心,便是惡矣。離著善,便是 惡。然心之本體未嘗不善,又卻不可說惡全不是心。 若不是心,是甚麼做出來?古人學問,便要窮理致知, 直是下工夫,消磨惡去善,自然漸次可復。操存是後 面事,不是善惡時事。心無閒於已發未發,徹頭徹 尾都是那處,截做已發未發。如放僻邪侈,此心亦在, 不可謂非心。」問:「形體之動,與心相關否?」曰:「豈不相 關?自是心使他動。」曰:「喜怒哀樂未發之前,形體亦有 運動,耳目亦有視聽,此是心已發抑未發?」曰:「喜怒哀 樂未發,又是一般。然視聽行動,亦是心向那裏。若形 體之行動,心都不知,便是心不在,行動都沒理會了, 說甚未發未發,不是漠然全不省,亦嘗醒在這裏,不 恁地困。」問:「惻隱、羞惡、喜怒哀樂,固是心之發,曉然 易見處。如未惻隱、羞惡、喜怒哀樂之前,便是寂然靜 時,然豈得塊然如槁木?其耳目亦必有自然之聞見, 其手足亦必有自然之舉動,不審此時喚作如何?」曰: 「喜怒哀樂未發,只是這心未發耳。其手足運動,自是 形體如此。」問:「人心是箇靈底物,如日閒未應接之 前,因」是「寂然未發。」於未發中固常恁地惺惺,不恁瞑 然不省。若夜閒有夢之時,亦是此心之已動,猶晝之 有思。如其不夢未覺,正當大寐之時,此時謂之「寂然 未發」,則全沈沈瞑瞑,萬事不知不省,與木石蓋無異, 與死相去亦無幾,不可謂「寂然未發。」不知此時心體 何所安存,所謂靈底何所寄寓?聖人與常「人於此時 所以異者如何?而學者工夫此時又何以為驗也?」曰: 「寤寐者,心之動靜也;有思無思者,又動中之動靜也; 有夢無夢者,又靜中之動靜也。但寤陽而寐陰,寤清 而寐濁,寤有主而寐無主,故寂然感通之妙,必於寤 而言之。」又問:「竊謂人生具有陰陽之氣,神發於陽,魄 根於陰。心也者,則麗陰陽」而乘其氣,無閒於動靜,即 神之所會,而為魄之主也。晝則陰伏藏而陽用事,陽 主動,故神運魄隨而為寤。夜則陽伏藏而陰用事,陰 主靜,故魄定神蟄而為寐。神之運,故虛靈知覺之體 煜然呈露,有苗裔之可尋,如一陽復後,萬物之有春 意焉。此心之寂感,所以為有主。神之蟄,故虛靈知覺 之體,沈默潛隱,悄無蹤跡,如純坤之月,萬物之生性 不可窺其朕焉。此心之寂感,所以不若寤之妙,而於 寐也為無主,然其中實未嘗泯,而有不可測者存。呼 之則應,驚之則覺,則是亦未嘗無主而未嘗不妙也。 故自其大而言之,「寤」陽而,寐陰,而心之所以為動靜 也;細而言之,寤之有思者,又動中之動,而為陽之陽 也。無思者,又動中之靜而為陽之陰也。「寐之有夢」者, 又靜中之動而為陰之陽也;無夢者,又靜中之靜而 為陰之陰也。又錯而言之,則思之有善與惡者,又動 中之動,陽明陰濁也。無思而善應與妄應者,又動中 之靜,陽明陰濁也。夢中有正與邪者,又靜中之動,陽 明陰濁也。無夢而易覺與難覺「者,又靜中之靜,陽明 陰濁也。一動一靜,循環交錯,聖人與眾人則同,而所 以為陽明陰濁則異。聖人於動靜無不一於清明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