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7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粹之主,而眾人則雜焉而不齊。然則人之學力所繫 於此,亦可以驗矣。」曰:「得之問,覺得閒,嘗心存時,神 氣清爽。是時視必明,聽必聰,言必有倫,動必有序,有 思慮則必專一。若身無所事,則一身之內,如鼻息出 入之麄細緩急,血脈流行,閒或凝滯者,而有纖微疾 癢之處,無不分明覺得,當時別是一般精神,如醉醒 寐覺,不知可以言心存否?」曰:「理固如此,然亦不可如 此屑屑計功效也。」問:「《遺書》云:『心本善,發於思慮則 有善不善』。如何?」曰:「疑此段微有未穩處。蓋凡事莫非 心之所為,雖放僻邪侈,亦是心之為也。善惡但如反 覆手耳,翻一轉便是惡,止安頓不著也,便是不善。如 當惻隱而羞惡,當羞惡而惻隱,便不是。」又問:「心之用 雖有不善,亦不可謂之非心否?」曰:「然。」問:「心本善,發 於思慮則有善不善。程子之意,是指心之本體,有善 而無惡;及其發處,則不能無善惡也。胡五峰云:『人有 不仁,心無不仁』,先生以為下句有病。如顏子『其心三 月不違仁』,是心之仁也。至三月之外,未免少有私欲, 心便不仁,豈可直以為『心無不仁乎!某近以先生之 意推之,莫是五峰不曾分別得體與發處言之否』?」曰: 「只為他說得不備。若云『人有不仁,心無不仁,心有不 仁,心之本體無不仁』,則意方是耳。」問:「心既發,則可 謂之情,不可謂之心,如何?」曰:「心是貫徹上下,不可只 於一處看。既發則可謂之情,不可謂之心。此句亦未 穩。」問:「程子云:『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有指用而言 者。」曰:「此語與橫渠『心統性情』相似。心主於身,其所 以為體者性也,所以為用者情也,是以貫乎動靜而 無不在焉。心體固本」靜,然亦不能不動;其用固本 善,然亦能流而入於不善。夫其動而流於不善者,固 不可謂心體之本然,然亦不可不謂之心也,但其誘 於物而然耳。故先聖只說「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 莫知其鄉。」只此四句,說得心之體用始終、真妄邪正 無所不備。又見得此心不操即舍,不出即入,別無閒 處可安頓意。胡文定公所謂「不起不滅,心之體;方 起方滅,心之用。能常操而存,則雖一日之閒百起百 滅,而心固自若者」,自是好語。但讀者當知,所謂不起 不滅者,非是塊然不動,無所知覺也,又非百起百滅 之中別有一物不起不滅也。但此心瑩然,全無私意, 是則寂然不動之本體。其順理而起,順理而滅,「斯乃 所以『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云耳。」問:「『心該誠,神備 體用,故能寂而感,感而寂。其寂然不動者,誠也,體也; 感而遂通』者,神也,用也。體用一原,顯微無閒,唯心之 謂與?」曰:「此說甚善。」問:「心無私主,有感皆通。」曰:「無私 主也不是冥然沒理會,只是公。善則好之,惡則惡之, 善則賞之,惡則刑之,此是聖人至公至神之化。心無 私主,如天地一般,寒則遍天下皆寒,熱則遍天下皆 熱,便是有感皆通。」又問:「心無私主最難。」曰:「亦是克去 己私心,便無私主。心有私主,只是相契者便應,不相 契者便不應。如好讀書人,見書便愛;不好讀書人,見 書便不愛。」問:「《大學》《或問》中論心處,每每言虛言靈, 或言虛靈,或言神明。《孟子盡心》註云:「心,人之神明。」竊 以為此等專指心之本體而言。又見孟子舉心之存 亡出入,《集註》以為心之神明不測,竊以為此兼言心 之體用,而盡其始終反覆變態之全。夫其本體之通 靈如此,而其變態之神妙又如此,則所以為是物者, 必不囿於形體,而非麤淺血氣之為。竊疑是人之一 身神氣所聚,所以謂之神。舍人而無此,則身與偶人 相似。必有此而後有精神知覺,做得箇活物。恐心又 是身上精靈底物事,不知可以如此看否?又嘗求所 以存是心者。竊見伊川言:「人心作主不定,如破屋中 禦寇。」又云:「如一箇翻車。」每每教學者做箇主。或云:「立 箇心。」又云:「人心須要定,使他思時方思乃是。」《明道》云: 「人有四百四病,皆不由自家,則是心,須教由自家。」以 此似見得心雖是活物,神明不測,然是自家身上物 事,所主在我,收住後放去,放去後又復收回,自家可 以自作主宰。但患不自做主,若自家主張著便在,不 主張著便走去,及纔尋求著又在。故學者須自為之 主,使此心常有管攝,方得。又「嘗求所以為主之實。竊 見伊川論『如何為主,敬而已矣』。又似見得要自做主 宰,須是敬。蓋敬便收束得來謹密,正是著力做主處; 不敬,便掉放疏散,不復做主了。某於存心工夫又粗 見如此,不知是否?」曰:「理固如此。然須用其力,不可只 做好話說過,又當有以培養之,然後積漸純熟,向上 有進步處。」問:「心具眾理,心雖昏蔽,而所具之理未 嘗不在。但當其蔽隔之時,心自為心,理自為理,不相 贅屬。如一物未格,便覺此一物之理與心不相入,似 為心外之理,而吾心邈然無之。及既格之,便覺彼物 之理為吾心素有之物。夫理在吾心,不以未知而無, 不以既知而有。然則所以若內若外者,豈其見之異 耶?抑亦本無此事,而某所見之謬耶?」曰:「極是心與 理一,不是理在面前為一物,理便在心之中。心包蓄 不住,隨事而發,恰似那藏相似。除了經函裏面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