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7 (1700-1725).djvu/34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二十一卷目錄

 心學部總論三

  讀書錄論心 存養 涵養 體驗

  曹月川集錄粹

  胡居仁集居業錄

  邵寶集簡端錄 讀周子書雜解

  聖學格物通正心上 正心中 正心下

學行典第一百二十一卷

心學部總論三

薛瑄讀書錄

《論心》

心者,氣之靈而理之樞也。人心通貫天地之心, 心所具之理為太極,心之動靜為陰陽,在人始有 心之名,在天則渾然是理。理具于人心,乃可言心統 性情。朱子言「人心最靈,而有以通貫乎性命之全 體。」心,性命,一理也,萬起萬滅,而本體湛然有常者, 其心之謂歟?如來旦將早作,而中夜屢寐屢寤,警 惕不安者,心之「神明使然也。耳目口鼻各專一事, 而心則無不通,四方八面之聲無不聞者,竅雖在 耳,神則在心,不行而至,不疾而速,心之謂歟。」「視其 色」在目,而知其色之理在心;「聽其聲」在耳,而知其聲 之理在心;「食其味」在口,而知其味之理在心;「聞其香」 在鼻,而知其香之理在心。此心所以為一身之主宰 也。心統性情,張子就人心說。心體無窮,故于性情 無不統。天道流行,命也,命賦于人,性也,性與心俱 生者也。性體無為,人心有覺,故心統性情。心統性之 靜氣,未用事,心正則性亦善。心統情之動氣,已用事, 心正則情亦正,心有不正,則情亦不正矣。性純是 理,故有善而無惡。心雜乎氣,故不能無善惡。朱子曰: 「心比理則微有跡,比氣則又靈。」又曰:「心是氣之精爽。」 《程子》曰:「有是心則有是跡。」王通言:「心跡之判,便是 亂道。」以此而觀,心跡既不可判,則人為善之跡固出 于心,而為惡之跡亦出于心也明矣。人惟一心,操 之為君子,放之為小人,天命、性道德,皆天理也。分 而言之,自其出于天者謂之天命,元亨利貞是也。天 命賦于人者謂之性,仁義禮智是也。率性而行,莫不 各有仁義禮智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道,所謂道也。 行是道而得仁義禮智之性于心,所謂德也。合而言 之,莫非天理也。然所以具天命之性,行率性之道,得 仁義禮智之德,全天理之體用者,皆本于心。故《張子》 曰:「心統性情。」

《存養》

操心,一則義理昭著而不昧,一則神氣凝定而不浮, 養德養身,莫過于操心之一法也。許魯齋詩曰:「萬般 補養皆虛偽,只有操心是要規。」惟心得而實踐者,乃 知其言之有味。不知操持此心,則馳騖出入,無一 息之寧靜,虛則萬理咸具于寂然之中,動直則感而 遂通天下之故,此聖所以可學也。學者之心,當常 有所操,則物欲退聽。斯須少放,即邪僻之萌滋矣。 斯須心有不存,則與道相忘。要當常持此心而不失, 則見道不可離矣。不為耳目口鼻所役,覺得心常 泰然,寡欲省多少勞擾,只寡欲便無事,無事心便 澄然矣。義理之心不可少有閒斷,《孟子》所謂「無忘」 是也。心斯須不存,即與義理背馳,可不念哉!所 處之地雖靜,而心飛颺于外,亦不得靜也。惟身在是, 而心亦在是,則不擇地而靜矣。一切外事,與己本 無干涉,而與之擾擾俱馳,是所以為心病,惟知止則 心自定矣。收斂檢束身心,到至細至密、至靜至定 之極,作事愈有力。人心只是當靜時不存,當動時 不察,所以靜時放逸,動時差錯,造化無一息之閒。 人之存心,亦當無一息之閒。

《涵養》

《一息不可不涵養》,涵養只在坐作動靜語默之閒, 水動蕩不已則不清,心動蕩不已則不明,故當時時 靜定其心,不為動蕩所昏可也。靜能制動,沈能制 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涵養深則怒已即休,而心 不為之動。人心貴乎光明潔淨。

《體驗》

「人心無一毫私意,便與天地萬物之理相合為一。 人能心在腔子裡,則百事可精」,作詩作文寫字,疲 敝精神,荒耗志氣,而無得于己。惟從事于心學,則氣 完體胖,有休休自得之趣。親歷者知其味,殆難以語 人也。思天理則心廣而明,思人欲則心狹而暗, 私欲盡而心體無量,虛明廣大氣象,到人欲淨盡 處自見,匪言所能喻也。理明則心定,萬事定。心 虛有內外合一之氣象,水清則見毫毛,心清則見 天理。心地乾淨,自然寬平。要見道只在存心,存 心則觸處與道相值,心不存則雖至近者亦莫識其 為道矣。膽大心小,似知崇禮卑,少欲則心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