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7 (1700-1725).djvu/38

此页尚未校对

後設史官以紀言動也,設卜筮以決吉凶也,設瞽侑以宣歌樂也。大而廟朝,小而左右,罔非正人,所以養吾心之正也。王中心,夫何為哉?守吾心之正而已矣。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夫人心本正也,而有不正者,人為之害也。得人以輔之,而己無所為焉,則心之本體正矣。

《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 行以《肆夏》,周旋中規,折旋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 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 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

臣若水通曰:「徵、角,陽也,而右佩,陰中陽也;宮、羽,陰也而左佩,陽中陰也,皆玉也。路寢門外至應門謂之趨,路寢門內至堂謂之行《采齊》,《肆夏》詩名,歌之以節行也。規,圓矩,方也。鸞在衡,和在軾也。人心之不正,多引于淫聲。古之君子,和鸞之設,所以養于車也;佩玉之鳴,所以養于行也。是故右徵、角,左宮、羽,陰陽之交,所」 以養中和之德也。《采齊》《肆夏》,規矩抑揚,所以養之于行節也。行中節也,然後玉鏘鳴;玉鏘鳴也,然後非心滌非心之萌,自外感內者也。心之本體,無不正也。觸于外,感乎內,斯主之矣。入者,主之也,非心體之本然也。故人君之心,在養正而已矣。

《學記》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 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 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 者也。」

臣若水通曰:「學之不明也久矣,蓋由其不識心爾。知心之病,斯能知心之本體矣。故知多寡、易止之失,則知不多不寡、不易不止而心正矣。是故有以用心于博聞強識之支離者,其失也多;有以不用心而徑超頓悟者,其失也寡;有以粗心于百姓日用,其失也《易》;有以甘心于自暴自棄,其失也止。四失者,過與不及」 ,皆非吾心本體之正也。是故古之教者,觀病以知心,因心以救失,惟以長養其善念爾。蓋善也者,吾心之天理也。學者苟知天理為本體,而隨處體認焉,則無過不及,勿忘勿助之閒,自有易簡之道,而帝王心學之傳在是矣。謹以為聖明心學萬一之助。

《樂記》曰:「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 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 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

臣若水通曰:「致者,約而有諸己之意。《孟子》曰:『樂之實樂斯二者是也。仁義之良心人所固有,不待外求,樂所以養吾心之中和,內外合一者也』。」 朱熹曰:「子諒讀為慈良,《易》直:慈良之心,仁也,仁心生則樂矣,樂有諸己則安矣,安則不息矣,不息則天在我矣,天在我則妙萬物而神矣,是故天則不言而民信也,神則不怒而民威也。」 信且威,樂以治,心之功用至矣。

《緇衣子》曰:「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 之。」

臣若水通曰:「心者,合內外而一之者也,故容貌身體皆心也,其心可不正乎?」

《正心中》

《論語》: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臣若水通曰:「此聖人揭《魯頌》駉篇之指以示人也。夫思者,心之神也,心體何嘗不正,思焉而幾動,則善惡分矣。心之本體,至正而善也,私意萌焉則邪惡矣,而心中正之體無不在,特蔽于私耳。思無邪所以復心之本體也。人能隨處體認,察見本體而涵養之,則內欲不萌,外誘不累,而心思之神澄然無事,是謂無邪也。」 不能見理,則私心邪念潛伏于中,雖欲規規焉除之,不免于滅東生西之患矣。欲其無邪也得乎?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 矣。」

臣若水通曰:「仁者心之生理也,程顥所謂『心如穀種,仁則其生之性』是也。仁未嘗與心判為二物也,蔽于邪私,則心為人心而天理滅矣,故違而二之。顏子克己故禮復,禮復則天理流行,與心為一,故曰『不違仁』。」 「三月言其久也,久于仁也。『其餘日月至焉者,蓋或一月之內存乎仁,或一日之內存乎仁,不能如顏子之』」 久矣。如謂必日月而後一至焉,豈聖門之賢之學哉?先儒謂顏子有王佐之才,觀其心不違仁,是有天德矣。有天德便可以語王道,此顏子所以為王佐乎?伏惟聖明取顏子之學,以志仁為要,尤博求天下學顏子之學者以為輔,則君臣咸有一德,而王道成矣。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臣若水通曰:「此聖門心學之要,門人記聖人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