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7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二十二卷目錄

 心學部總論四

  湛若水集語錄

  韓邦奇集語錄

  劉魁集語錄

  學蔀通辯終編心圖心說

  顧憲成集小心齋劄記

  曹于汴集共發編

  馮從吾集辨學錄 關中書院語錄 池陽語錄

  張舜典語錄致曲言

  圖書編心象圖敘 易曰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古今說心 心總論 無善無

  惡者心之體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見自本心 盡心知性

學行典第一百二十二卷

心學部總論四

湛若水集

《語錄》

「心猶一池清水,天理猶水中天日之影。若忘,卻如去 了水一般,天日如何得見?若助,卻如時時添水,波瀾 動搖,天日雖存,不過依稀罔象,如何的見?必須澄潭 皎潔,方得天日了然。」問:「動心不動心何以異?」曰:「心 動乎天則生,故欲其動;心;動於物則死,故欲其不動。 是故能動心而後能不動心。能動之至可賢,不動之 至」可聖,問心事之合一。曰:「其猶諸燭乎?光之體與 光之所被一也。燃於燈而照於四壁,非二光也。今之 人其猶移燭而照也與!」

韓邦奇集

《語錄》

學者養心之法,固不可令其放逸,亦不可太拘,反為 心害。正如仙家導氣,佛家入禪,孟子所言勿忘勿助 最好。試於日用之閒驗之,自見心之當養,無閒動 靜。里居之日,躬耒耜,遠服賈,亦養心之時也。臨政之 時,詰訟獄,裁檄牒,亦養心之時也。於凡應對賓客,盤 桓樽俎,莫非養心之時。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 如承大祭」,此之謂也。

劉魁集

《語錄》

學問以求放心為主,則思為近思,說為反說,約也。 求放心為主,豈有走作時節,對越書史?正求之之功, 非添一物也。思善乃思誠之學,纔思便為真意見 矣,豈可謂之放心?心外無事,必有事焉,孰不為事 而可以逐物目也?

陳建學蔀通辯終編

《心圖心說》

此卷所載《心圖》《心說》,明人心、道心之辨,而吾儒所以異於禪學在此也。此正學之標的也。

仁,義,禮智  ,德,性  ,義,理  ,道,心。

《心》。

虛靈知覺  精,神  氣稟  人心。

儒佛不同,樞要只此。愚嘗究而論之,聖賢之學,心學 也;禪學、陸學,亦皆自謂心學也。殊不知心之名同而 所以言心則異也,《心圖》具而同異之辨明矣。是故孔 孟皆以義理言心,至禪學則以知覺言心。孔子曰「其 心三月不違仁」,孟子曰:「仁義禮智根於心」,曰「豈無仁 義之心」,曰「仁,人心也」,皆是以義理言心也。自禪學出 而後,精神知覺之說興,曰「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曰「覺 則無所不了」、曰「識心見性」、曰「淨智妙圓」、曰「神通妙用」、 曰「光明寂照」,皆是以精神知覺言心也。《孔叢子》曰:「心 之精神是謂聖」,張子韶曰:「覺之一字,眾妙之門。」陸象 山曰:「收拾精神,萬物皆備。」楊慈湖曰:「鑑中萬象。」陳白 沙曰:「一點虛靈萬象存」,王陽明曰:「心之良知是謂聖。」 皆是以精神知覺言心也。儒釋所以雖皆言心而不 同,以此也。近世不知此,而徒嘵嘵曰:彼心學也,此亦 心學也。陸氏之學是即孔孟之學也。嗚呼,惑也久矣。 儒以義理為主,佛以知覺為主,學術真似同異,是非 邪正,皆判於此。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 言,非禮勿動。」孟子曰:「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周子》 曰:「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此以 義理為主也。《傳燈錄》曰:「作用是性,在目曰見,在耳曰 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陸象山 曰:「吾目能視,耳能聽,鼻能知香臭,口能知味,心能思, 手足能運動,更要甚存誠持敬。」楊慈湖曰:「吾目視耳 聽,鼻」嗅口嘗,手執足運,此即是道之用。王陽明曰:「那 能視聽言動底便是性,皆以知覺為主也。」愚謂義理 於人所係甚重,全義理則為聖為賢,失義理則為愚 為不肖。知覺則夫人有之,雖桀紂盜跖亦有之,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