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7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言有?心本無所,安得謂之無善哉?予不欲以有無偏 言之者,謂心體包涵有無,原自至善,特不可以有所 自窒其心耳。何也?「道心惟微」,雖通微生於思也,然無 思本也,思通用也,心則無思無不通焉。人心有覺,雖 常覺存乎知也,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心則無 知無不知焉。或有以氣定認心者,然氣有呼吸,心無 喘息,其殆御氣而不滯於氣者乎?或有以凝神見心 者,然神本不測,心則不貳,其殆不神之所以為神乎?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心固有感即通也,然無感非先, 感非後,當其感時,其無感者安在也?忿懥、恐懼、好樂、 憂患,心固發之各當也,然未發非內,發非外,當其發 時,其未發者何存也?無時不然,非心乎?然時有晝夜, 心則通晝夜而一之,雖與時偕行,而心非時也。無物 不有非心乎?然物有彼我,心則合彼我而通之,雖因 物以付,而心非物也。以空狀心者,謂見無所見,得無 所得,必欲息念以歸空。認理為心者,謂即事即理,即 理即心,必欲殫精以析理。且不思真空妙理何異同 也。即此觀之,可見是心也,非內也,非外也,亦非內外 中閒也,非生也,非滅也,亦非生滅接續也,非顯也,非 密也,亦非顯密貫通也。雖廓然寂然,萬象本自森然; 雖萬感萬應,一真渾無增減,此心原自至善,何可以 有無偏言之哉?誠哉心不可得而形容也。惟其不可 形容此心之所以為至善,而不可專以無字象之也。 若不曰至善而曰無善無惡者,其體也;不曰止至善 而曰不修善、不造惡者,其功也。則《五經》《四書》所云元 善、繼善、主善、明善、「擇善」之說,皆可廢矣。立言垂訓者, 尚其慎之。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天地至大也。與天地合德者,大人也。夫天地覆載,其 大無垠,而世未有能窮其際者。人以眇然形軀處覆 載閒,謂其德合天地,已不勝其惑矣。《孟子》乃曰:「大人 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凡民之生,孰非赤子,則凡為 赤子,孰非大人乎哉?無怪乎人之惑滋甚矣。然其所 以惑之甚者,豈有他哉?聖學不明,世乏豪傑之士耳。 故語之以「合德天地,莫不驚且駭。」既以為不敢為,語 之以赤子之心,靡不忽而易之,又以為不足為,此大 人所以不恆有也。然天地大矣,非大之以覆載之形 體也。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曾謂 乾坤之廣大,有外於知能之易簡乎?赤子誠小矣,然 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觀其 甫離母懷,即能啼號,其所以能啼而號者,曾學焉否 乎?「哺之以乳」即知含咽,其所以知含而咽者,曾慮焉 否乎?是赤子之知能,即《乾坤易簡》之知能也。若大人 則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參贊位育,皆其能事,豈知能 獨異於人哉?其知也,不思而得,此知之所以為天明, 而無知無不知也;其能也不勉而中,此能之所以為 天能,而無為無不為也。故曰「易簡理得,而成位乎其 中也。」可見知能一也,在乾坤曰「至簡至易」,在大人曰 「不思不勉」,在赤子曰「不學不慮」,一乎?二乎?欲自解其 惑者,反而思之,當自得之矣。然此至易至簡,不學不 慮者,莫得而名狀之,謂之純一無偽可也,謂之真誠 不雜可也,謂之「純粹至善」可也,謂之「元精不貳」,謂之 「混沌未開」,謂之「大璞未琢」,皆可也。《孟子》「即人之所自 有者,指為赤子之心」,是心也,知能所從出也。奈何情 竇稍開,則知誘物化,百誘皆攻,機械熟而醇龐漓矣。 而此心在人,終有不可得而泯者。試觀一切常人,日 為智識縈絆,以自蔽其本然之良知,此心若梏亡之 殆盡也。一或有所感觸,未嘗無惻隱羞惡之發,果待 學之、慮之,然後惻隱之、羞惡之乎?泛觀一言一動,聞 之即應,感之即通,起居食息,皆不待學慮而當其則 者,果何物也?人特不肯反躬默識以擴而充之,所以 行不著,習不察,終身由之而不知耳。大人則不失此 心也。謂之「不失」,或減之絲毫,失也,或加之絲毫,亦失 也。何也?此心天然自有,無將迎,無留滯,無內外隱顯, 圓融透徹,流動變化,雖絲毫不可得,而加損者已悉 具於赤子之時也。故大人與赤子異者,自少而壯而 老,其形體容貌有不同也,德行言辭政事文學有不 同也,富貴貧賤窮通得喪有不同也,而其心即赤子 之心,未之失耳。抑豈大人一無所學、無所慮乎?雖慮 以滿其良知之量,其不慮者如故焉,不慮而知,即不 思而得,而與《易》知合德者此也。學以滿其良能之量, 其不學如故焉,不學而能,即不勉而中,而與簡能合 德者此也。信乎,大人與乾坤同,其大要,在不失赤子 之心而已矣。或曰:《易》簡而天地之理得矣。《中庸》乃云 聖人有所不知不能,何歟?曰:心量無窮,盡心之學亦 無窮。孟子止發明赤子大人若不同,而其心一而已 矣。是心也,愚夫愚婦可以與知與能者,此也,昭昭之 天也,聖人有所不知不能者,亦此也,無窮之天也,故 云「堯舜其猶病諸。」天地之大人猶有所憾也。或又謂 天地之心本已包含無窮之生理,而未之露也。天地 之大德曰生,而大人與之合者,只在不失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