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7 (1700-1725).djvu/99

此页尚未校对

校則無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小人則不然,既不見 機,而欲人之順己,以佯愛敬為見異,以偶邀會為輕, 苟犯其機,則深以為怨。是故觀其情機,而賢鄙之志 可得而知也。何謂「觀其所短以知所長?」夫偏材之人, 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訐,剛之失也厲,和之失也懦, 介之失也拘。夫直者不訐,無以成其直,既悅其直,不 可非其訐;訐也者,直之徵也。剛者不厲,無以濟其剛, 既悅其剛,不可非其厲;厲也者,剛之徵也。和者不懦, 無以保其和,既悅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徵 也。介者不拘,無以守其介,既悅其介,不可非其拘;拘 也者,介之徵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長也,有長者必以 短為徵。是故觀其徵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長可知也。 何謂觀其聰則以知所達。夫仁者德之基也;義者德 之節也;禮者德之文也;信者德之固也;智者德之帥 也。夫智出於明,明之於人,猶晝之待白日,夜之待燭 火,其明盛者,所見及遠,及遠之明難。是故守業勤 學未必及材,材藝精巧未必及理,理義辯給未必及 智,智能經事未必及道,道思元遠,然後乃周。是謂學 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也者,回覆 變通,是故別而論之,各自獨行,則仁為勝;合而俱用, 則明為將。故以明將仁,則無不懷;以明將義,則無不 勝;以明將「理,則無不通。」然則苟無聰明,無以能遂。故 好聲而實不充則恢;好辯而理不至則煩;好法而思 不深則刻;好術而計不足則偽。是故鈞材而好學,明 者為師;比力而爭,智者為雄;等德而齊,達者稱聖。聖 之為稱,明智之極名也。是以觀其聰明,而所達之材 可知也。

《效難》

蓋知人之效有二難,有難知之難,有知之而無由得 效之難。何謂難知之難?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 難,固難知之難也。是以眾人之察,不能盡備,故各自 立度,以相觀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動作,或揆其終 始,或揆其儗象,或推其細微,或恐其過誤,或循其所 言,或稽其行事。八者遊雜,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 故必有草創信形之誤,又有居止變化之謬。故其接 遇觀人也,隨行信名,失其中情。故淺美揚露,則以為 有異;深明沈漠,則以為空虛;分別妙理,則以為《離婁》; 口傳甲乙,則以為義理;好說是非,則以為臧否;講目 成名,則以為人物;平道政事,則以為國體。猶聽有聲 之類,名隨其音。夫名非實,用之不效。故曰「名猶口進, 而實從事退。」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故名由 眾退,而實從事章。此草創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然 後識之。故居視其所安,達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與,窮 視其所為,貧視其所取,然後乃能知賢否。此又已試, 非始相也。所以知質,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 可得皆與遊處,或志「趣變易,隨物而化,或未至而懸 欲,或已至而易顧,或窮約而力行,或得志而從欲,此 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論之,能兩得其要,是難知之 難。何謂無由得效之難?上材已莫知,或所識者在幼 賤之中,未達而喪;或所識者未拔而先沒;或曲高和 寡,唱不見讚;或身卑力微,言不見亮;或器非時,好不 見信貴;或不在其位,無由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 迫。是以良材識真,萬不一遇也。須識真在位識百不 一有也。以位勢值可薦致之宜,十不一合也。或明足 識真,有所妨奪,不欲貢薦;或好貢薦而不能識真,是 故知與不知,相與分亂於總猥之中。實知者患於不 得達效,不知者亦自以為未識,所謂無由得效之難 也。故曰「知人之效有二難。」

諸葛亮心書

《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 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 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 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詞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 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 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 之以事,而觀其信。」

劉勰新論

《正賞》

「賞者所以辯情也,評者所以繩理也。賞而不正,則情 亂於實;評而不均,則理失其真。」理之失也,由於貴古 而賤今;情之亂也,在乎信耳而棄目。古今雖殊,其跡 實同;耳目誠異,其識則齊。識齊而賞異,不可以稱正; 跡同而評殊,未得以言評;評正而賞翻,則情理並亂 也。由今人之畫鬼魅者易為巧,摹犬馬者難為工。何 也?鬼魅質虛,而犬馬質露也。質虛者可託怪以示奇, 形露者不可誣罔。以是非難以其真而見妙也。託怪 於無象,可假非而為是;取範於真形,則雖是而疑非。 昔魯哀公遙慕稷、契之賢,不覺孔丘之聖;齊景公高 悕管仲之謀,不知晏嬰之智。張伯松遠羨仲舒之博, 近遺子雲之美。以夫子之聖,非不光「於稷契;晏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