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8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規矩之數,此皆所得以至於妙。然而奚仲不能為逄

蒙,造父不能為伯樂者,是曰諭于一曲而不通于萬 方之際也。今以涅染緇,則黑子涅;以藍染青,則青于 藍。涅「非緇也。青非藍也。茲雖遇其母而無能復化已。」 是何則。以諭其轉而益薄也。何況夫未始有涅藍造 化之者乎。

王通中說

《周公篇》

劉炫見子談《六經》,唱其端,終日不竭。子曰:「何其多也?」 炫曰:「先儒異同,不可不述也。」子曰:「一以貫之可矣。爾 以尼父為多學而識之耶?」

楊龜山集

《餘杭所聞》

「《伊川語錄》云:『以忠恕為一貫』,除是曾子說方可信,若 他人說,則不可信。如何?」曰:「明道說卻不如此。」問:「明道 說。」曰:「只某所著《新義》,以忠恕為曾子所以告門人,便 是明道說。」問:「《中庸》發明忠恕之理,以有一貫之意,如 何?」曰:「何以言之?」曰:「物我兼體。」曰:「只為不是物我兼體。 若物我兼體,則固一矣。此正孟子所謂『善推其所為 者,乃是參彼己為言。若知孔子以『能近取譬為仁之 方,則知此意』』。」曰:「即己即物,可謂一否?」曰:「然。」

朱子大全集

《與范直閣》

胡丈書中復主前日「一貫」之說甚力,但云:「若理會得 向上一著,則無有內外、上下、遠近、邊際,廓然四通八 達矣。」熹竊謂此語深符鄙意。蓋既無有內外、邊際,則 何往而非一貫哉!忠恕蓋指其近而言之,而其意則 在言外矣。聞子直說,吾丈猶未以卑論為然,敢復其 說如此,幸垂教其是非焉。熹頃至延平,見李愿中丈, 問以「一貫忠恕」之說,見謂忠恕正曾子見處。及門人 有問,則亦以其所見諭之而已,豈有二言哉!熹復問 以近世儒者之說如何?曰:「如此則道有二致矣。」非也。 其言適與卑意不約而合,謾以布聞。

《答吳耕老》

胡丈昔年答黃繼道問《一貫義》云:「『『一貫,誠也;忠恕思,誠也。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此語形容得甚妙。《中庸》曰:『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此是子思在天舉一物,在地舉一物,在人舉夫婦,鳶與魚,其飛躍雖不同,其實則一物為之耳。夫婦之道亦不出乎此。」 是皆子思發明一貫之道也。孔子繫《易》辭,有曰:「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閒則備矣。」 亦發明斯道也。如何如何?

來教引《中庸》《易傳》之言以證一貫之理,甚善。愚意所 謂「一貫」者亦是如是。但據熹所見,而以諸先生之說 證之,則忠恕便已在一貫之中。如所謂「鳶飛魚躍」雖 不同,然其實則一貫之意是也。若耕老之說,則是鳶 魚飛躍,內外精粗合為一貫矣。而「一貫」之外,零卻「忠 恕」二字,恐非聖賢之意也。胡丈以一貫為誠,而以忠 恕為「思」,誠也。若熹之意,則曾子之忠恕即誠也,子思 之言「違道不遠」,孟子之言「求仁莫近」,乃思誠也。試推 此思之如何?

《答劉平甫》

近收耕老書,說「一貫」之旨甚善,但忠恕即說成兩貫 了,兩貫之理,全然透不過忠恕裏面來。如此,即惡在 其為「一貫耶?」此事政須自得,而渠堅守師說,自作障 礙,無如之何。但循循不差,卻無躐等之患,亦可貴爾。

朱子全書

《子曰參乎章》

或問「一貫。」曰:「如一條索,曾子都將錢十十數了成百, 只是未串耳。若他人,則零亂錢一堆,未經數,便把一 條索與之,亦無由得串得。 『一以貫之』,猶言以一心 應萬事。」「忠恕是一貫底注腳,一是忠,貫是恕底事。 忠恕一貫,忠在一上,恕則貫乎萬物之閒,只是一箇 一分著,便各有一箇一『老者安之』是這箇,一『少者懷 之』亦是這箇一;朋友信之」,亦是這箇一。「莫非忠也,恕 則自忠而出,所以貫之者也。」 忠是一,恕是貫,忠只 是一箇真實,自家心下道理直是真實。事事物物接 于吾前,便只把這箇真實應副將去。自家若有一毫 虛偽事物之來,要去措置他,便都不實,便都不合道 理。若自家真實事物之來,合小便小,合大便「大,合厚 便厚,合薄便薄,合輕便輕,合重便重,一一都隨他面 分應副將去,無一事一物不當這道理。」 問「忠恕一 貫。」曰:「『不要先將忠恕說,且看一貫底意思。如堯之『克 明峻德,黎民於變時雍』,夫子『立之斯立,動之斯和』,這 須從裏面發出來,方會如此。曾子工夫已到,如事親 從兄,如忠信講習,千條萬緒,一身親歷之。聖人一點 他便醒,元來只從一箇心中流出來。如夜來守約』之 說,只是曾子篤實,每事必反諸身,所謂孝,所謂禮,必 窮到底。若只守箇約,卻沒貫處。 一,譬如元氣,八萬 四千毛孔無不通貫,是恕也。」又曰:「『一以貫之』,只是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