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8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與館次供具。于是召見文華殿,與弼辭益力。留京師 二月,遂稱疾篤。賢請曲從放還,始終恩禮,以光曠舉。 帝然之,賜敕慰勞,齎銀幣,復遣行人送還,命有司月 給米二石。

《崔銑傳》:「銑舉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見太監劉瑾,獨 長揖不拜。由是忤瑾意,出為南京吏部主事。瑾敗,召 復故官,充經筵講官,進侍讀,引疾歸。世宗即位,擢南 京國子祭酒。嘉靖三年,集議大禮,擯斥杖戍者相望。 而張璁、桂萼等驟貴顯用事,銑上疏求去,且劾璁、萼 等。帝覽之不悅,令銑致仕。」

《何瑭傳》:瑭成進士,選庶吉士。時劉瑾竊政,一日贈翰 林,有入而拜見者,瑭時官修撰,獨長揖,瑾怒,不以贈, 受贈者復拜謝,瑭正色曰:「何僕僕也。」瑾大怒,詰其姓 名,瑭直前應曰:「修撰何瑭。」知必不為瑾所容,乃累疏 求致仕。後瑾誅,復官。

《見聞紀訓》:正德庚午,余遊學廣德,忽本庠張掌教使 人呼回,謂余曰:「歸安武大尹乃蔡虛齋高弟,今科必 入簾,吾介爾往拜其門,以文字結知師弟之情,人孰 無之,場中當必留意。」余唯而出。私念窮通得失,有命 在天,進不以正,識者所鄙,遂托辭不往。而是歲僥倖 中式,乃恰由武公所取,加溢美焉。當時設從張師之 言,彼此無以自明,終身含愧多矣。可見人之出處預 定,真不須分外求謀,徒壞心術也。

出處部雜錄

《淮南子繆稱訓》:「君子時則進,得之以義,何幸之有?不 時則退,讓之以義,何不幸之有?故伯夷餓死首陽之 下,猶不自悔,棄其所賤,得其所貴也。福之萌也綿綿, 禍之生也分分。禍福之始,萌微,故民嫚之。唯聖人見 其始而知其終。」

《老學菴筆記》:「司馬安四至九卿,當時以為善宦。以今 觀之,則謂拙宦可也。彼汨喪廉恥,廣為道徑者,不數 年至公相矣,安用四至九卿哉?」

《丹鉛總錄》:「出則元亨,處則利貞。貞元者出,處之則 長者言。」吳芾云:「與其得罪于百姓,不如得罪于上官。」 李衡云:「與其進而負于君,不若退而合于道。」二公南 宋人也,合之可作出處銘。

意見。《中庸》論聖人之道,其大至于洋洋乎發育萬物, 峻極于天。至其收煞處,卻只說箇「既明且哲,以保其 身。」可見出處事在吾道中最重。

《牖景錄》:世多有去位再起,而所為不副,遂喪前聞。或 以長往完名為得,然歟曰:「顧其人耳。惟世路功名意 氣之士,挾前自喜,則矜而成汰,借便遂私,則執而成 偏,鮮終靡惑也。」伊、傅、周、召,不聞二德,且中世亦有人 矣。諸葛以矢死畢事,司馬以再相成功,寧是不終末 路者?明道既送呂申公赴河陽,復贈溫公詩云:「二龍 閒臥洛波清,此日都門獨餞行。願得賢人同出處,始 知深意在蒼生。未聞聖賢教人,必以長往完名也。」曰: 「然則止足之義非歟?」曰:「如前斯人者,則此義為允。聖 賢之徒不然,用舍行藏,幽顯一道,何差于末路?」曰:「其 道維何?」曰:「信理遂志,至公而不私,即古名世,可幾何 終之不令?」

士人去就,非但道義大節,于世道亦重有關係。夫所 據以去就,只官守、言責二端是也。《孟子》曰:「有官守者, 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職舉言用 則行義而仕,職不舉,言不用則辭位而退。無他說也。 若使一世仕宦,人人同秉此義,則明主自得相成之 益,其下者必無同慝之姦,堯舜可以共濟仁功,雖夏、 殷末主,亦未能獨行其暴,令天下無日非熙明之代 矣。惟末世仕路,類多苟且,但憂官階之窮通,而不復 顧職事之得失,朝廷之上,不患無阿從之驅使,而惟 惡守職之梗塞,至以放逐君子為足,行威命而儆愆 違。此俱由斯人貪戀榮進,以安身保位為得計,使人 主不復知天工民義、君使臣事之本意,驕肆荒惰以 入於顛危,所係世道豈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