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9 (1700-1725).djvu/114

此页尚未校对

不生孔子亦不得;後又不生孟子亦不得,二千年後, 又不生二程亦不得。 自鄒孟氏沒,而聖人之道不 傳世俗所謂儒者之學,內則局于章句文詞之習,外 則雜于老子釋氏之言,而其所以修己治人者,遂一 出于私智,人為之鑿,淺陋乖離,莫識正統。使其君之 德不得比于三代之隆,民之俗不得躋于三代之盛, 若是者蓋已千有餘年于今矣。」濂溪周子奮乎百世 之下,乃始深探聖賢之奧疏,觀造化之原,而獨心得 之,立象著書,闡發幽祕,詞義雖約,而天人性命之微, 修己治人之要,莫不畢舉。河南兩程先生,既親見之 而得其傳,于是其學遂行于世。士之講于其說者,始 得以脫于俗學之陋、異端之惑,而其所以修己治人 之意,亦往往有能卓然不惑于世俗利害之私,而慨 然有志于堯舜、其君民者。蓋三先生者,其有功于當 世,於是為不小矣。

勉齋黃氏曰:「道原於天,具於人心,著於事物,載于方 策,明而行之,存乎其人。聖賢迭興,體道經世,三綱既 正,九疇既敘,則安且治。聖賢不作,道術分裂,邪說誣 民,充塞仁義,則危且亂。世之有聖賢,其所關繫者甚 大。生而榮,死而哀,秉彝好德之良心,所不能自已也。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生而道始行,孔子、孟子生而道」 始明。孔孟之道,周、程張子繼之;周程張子之道,文公 朱先生又繼之。此道統之傳,歷萬世而可考也。 有 太極而陰陽分,有陰陽而五行具,太極二五妙合而 人物生,賦於人者秀而靈,精氣凝而為形,魂魄交而 為神,五常具而為性,感於物而為情,措諸用而為事。 物之生也,雖偏且塞,而亦莫非太極二五之所為,此 道原之出于天者然也。聖人者,又得其秀之秀而最 靈者焉。于是繼天立極,而得道統之傳,故能參天地, 贊化育,而統理人倫,使人各遂其生,各全其性者,其 所以發明道統,以示天下後世者,皆可考也。堯之命 舜,則曰「允執厥中。」中者,無所偏倚,無過不及之名也。 存諸心而無偏倚,措之事而無過不及,則合乎太極 矣。此堯之得統于天者,舜之得統于堯也。舜之命禹, 則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舜因 堯之命而推其所以執中之由,以為人心形氣之私 也,道心性命之正也。精以察之,一以守之,則道心為 主而人心聽命焉。則存之心,措之事,信能執其中,曰 精,曰一,此又舜之得統于堯,禹之得統于舜者也。其 在成湯,則曰:「以義制事,以禮制心。」此又因堯之中舜 之精一,而推其制之之法。制心以禮,制事以義,則道 心常存,而中可執矣。曰禮,曰義,此又湯之得統于禹 者也。其在文王,則曰:「不顯亦臨,無射亦保」,此湯之以 禮制心也;「不聞亦式,不諫亦入」,此湯之以義制事也。 此文王之得統于湯者也。其在武王,受丹書之戒,則 曰:「敬勝怠者吉,義勝欲者從。」周公繫《易》爻之辭,曰:「敬 以直內,義以方外。」曰敬者,文王之所以制心也。曰義 者文王之所以制事也。此武王周公之得統于文王 者也。至于夫子,則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又曰「文行 忠信」,又曰「克己復禮。」其著之《大學》曰格物、致知、誠意、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無非數聖人制心制 事之意焉。此又孔子得統于周公者也。顏子得于「博 文約禮」、「克己復禮」之言,曾子得之《大學》之義,故其親 受道統之傳者如此。至于子思,則先之以戒懼慎獨, 次之以智仁勇,而終之以誠。至于孟子,則先之以求 放心,而次之以《集義》,終之以《擴充》,此又孟子得統于 子思者然也。及至周子,則以誠為本,以欲為戒,此又 周子繼孔、孟不傳之緒者也。至二程子,則曰:「涵養須 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又曰:「非明則動無所之,非動則 明無所用。」而為《四箴》,以著克己之義焉。此二程得統 于周子者也。先師文公之學,見之《四書》,而其要則尤 以《大學》為入道之序。蓋持敬也,自格物、致知、誠意、正 心、修身,而見于齊家、治國、平天下,外有以極其規模 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此又先師之得其統 於二程者也。聖賢相傳,垂世立教,燦然明白,若天之 垂象,昭昭然而不可易也,故嘗撮其要指而明之。居 敬以立其本,窮理以致其知,克己「以滅其私,存誠以 致其實。」以是四者而存諸心,則千聖萬賢所以傳道 而教人者,不越乎此矣。

北溪陳氏曰:「粵自羲皇作《易》,首闡渾淪,神農、黃帝相 與繼天立極,而宗統之傳,有自來矣。堯、舜、禹、湯、文、武, 更相授受,中天地為三綱、五常之主。皋陶、伊、傅、周、召 又相與輔相,施諸天下,為文明之治。孔子不得行道 之任,乃集群聖之法,作《六經》,為萬世師,而回、參、伋軻 實傳之,上下數千年,無二說也。軻之後失其傳,天下」 騖於俗學,蓋千數百餘年,昏昏冥冥,醉生夢死,不自 覺也。及濂溪先生與河南二程先生,卓然以先知先 覺之資相繼而出,濂溪不由師傳,獨得於天,提綱啟 鑰,其妙具在太極一圖,而《通書》四十章,又以發圖之 所未盡,上與羲皇之《易》相表裏,而下以振孔孟不傳 之墜緒,所謂「再闢渾淪」,二程親受其旨,又從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