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9 (1700-1725).djvu/20

此页尚未校对

乃和焉。公曰:「吾聞夔一足有異于人,信乎?」孔子曰:「昔 重黎舉夔而進,又欲求人而佐舜,曰:『夫樂,天地之精 也,唯聖人為能和六律,均五音,知樂之本,以通八風』。 夔能若此,一而足矣。故曰:一足,非一足也。」公曰:「善。」 《記義》篇:季桓子以粟千鍾餼夫子,夫子受之而不辭, 既而以頒門人之無者。子貢進曰:「季孫以夫子貧故 致粟,夫子受之而以施人,無乃非季孫之意乎?」子曰: 「何?」對曰:「季孫以為惠也。」子曰:「然。吾得千鍾,所以受而 不辭者,為季孫之惠,且以為寵也。夫受人財,不以成 富,與季孫之惠於一人,豈若惠數百人哉?」

秦莊子死,孟武伯問于孔子曰:「古者同寮有服乎?」答 曰:「然。同寮有相友之義,貴賤殊等,不為同官。聞諸老 聃:昔者虢叔、閎夭、太顛、散宜生、南宮适五臣同寮比 德,以贊文武。及虢叔死,四人者為之服朋友之服,古 之達理者行之也。」

公父文伯死,室人有從死者,其母怒而不哭。相室諫 之,其母曰:「孔子,天下之賢人也。不用於魯,退而去。是 子素宗之而不能隨。今死,而內人從死者二人焉。若 此,于長者薄,于婦人厚也。」既而夫子聞之曰:「季氏之 婦尚賢哉?」子路愀然對曰:「夫子亦好人之譽己乎?夫 子死而不哭,是不慈也。何善爾?」子曰:「怒其子之不能」 隨賢,所以為尚賢者,吾何有焉?其亦善此而已矣。 衛出,公使人問孔子曰:「寡人之任臣無大小,一一自 觀察之,猶復失人,何故?」答曰:「如君之言,此即所以失 之也。人既難知,非言問所及,觀察所盡。且人君之慮 者多,多慮則意不精,以不精之意,察難知之人,宜其 有失也。君未之聞乎?昔者舜臣堯,官才」任士,堯一從 之。左右曰:「人君用士,當自任耳目而取信于人,無乃 不可乎?」堯曰:「吾之舉舜已耳目之矣。今舜所舉人,吾 又耳目之,是則耳目人終無已已也。」君苟付可付,則 己不勞而賢才不失矣。

子貢問曰:「昔孫文子以衛侯哭之不哀,知其將為亂, 不敢舍其重器而行,盡寘諸戚而善晉大夫二十人, 或稱其知,何如?」孔子曰:「人知其為知也,吾未知其為 知也。」子貢曰:「敢問何謂也?」子曰:「食其祿者,必死其事。」 孫子知衛君之將不君,不念,伏死以爭,而累規去就, 尸利攜貳,非人臣也。臣而有不臣之心,明君所不赦, 幸哉,孫子之以此免戮也。

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車象飾,因宰予以 遺孔子焉。宰予曰:「夫子無以此為也。」王曰:「何故?」對曰: 「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觀之,有以知其然。」王曰:「言之。」宰 予對曰:「自臣侍從夫子以來,竊見其言不離道,動不 違仁,貴義尚德,清素好儉。仕而有祿,不以為積;不合 則去,退無吝心;妻不服綵,妾不衣帛;車器不雕,馬不 食粟,道行則樂其治,不行則樂其身,此所以為夫子 也。若夫觀目之麗靡,窈窕之淫音,夫子過之弗之視, 遇之弗之聽也,故臣知夫子之無用此車也。」王曰:「然 則夫子何欲而可?」對曰:「方今天下道德寢息其志欲 興而行之。天下誠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則夫子雖 徒步以朝,固猶為之,何必遠辱君之重貺乎?」王曰:「乃 今而後,知孔子之德也大矣!」宰予歸,以告孔子。孔子 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子貢對曰:「未盡夫子之美 也。夫子德高則配天,深則配海,若予之言行,事之實 也。」夫子曰:「夫言貴實,使人信之,舍實何稱乎?是賜之 華,不若予之實也。」

孔子適齊,齊景公讓登,夫子降一等,景公三辭,然後 登。既坐,曰:「夫子降德,辱臨寡人,寡人以為榮也。而降 階以遠自絕於寡人,寡人未知所以為罪。」孔子答曰: 「君惠顧外臣,君之賜也。然以匹夫敵國,君非所敢行 也。雖君私之,其若義何?」

顏讎由善事親,子路義之,後讎以非罪執于義,將厄, 子路請以金贖焉,人將許之。既而二三子納金于子 路以入衛。或謂孔子曰:「受人之金以贖其私昵,義乎?」 子曰:「義而贖之」,貧取于友,非義而何?愛金而令不辜 陷辟,凡人且猶不忍,況二三子於由之所親乎?《詩》云: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苟出金可以生人,雖百倍,古人 「不以為多。故二三子其欲由也成其義,非汝之所知 也。」

孔子讀《詩》及《小雅》,喟然而歎曰:「吾於《周南》《召南》,見周 道之所以盛也;於《柏舟》,見匹婦執志之不可易也;於 《淇奧》,見學之可以為君子也;於《考槃》,見遁世之士而 不悶也;於《木瓜》,見包且之禮行也;於《緇衣》,見好賢之 心至也;於《雞鳴》,見古之君子不忘其敬也;於《伐檀》,見 賢者之先事後食也;於《蟋蟀》,見陶唐儉德之大也;於」 《下泉》,見亂世之思明君也;於《七月》,見豳公之所造周 也;於《東山》,見周公之先公而後私也;於《狼跋》,見周公 之遠志所以為聖也;於《鹿鳴》,見君臣之有禮也;於《彤 弓》,見有功之必報也;於《羔羊》,見善政之有應也;於《節 南山》見忠臣之憂世也;於《蓼莪》,見孝子之思養也;於 《四月》,見孝子之思祭也;於《裳裳者華》「見古之賢者,世 保其祿也;於《采菽》,見古之明王,所以敬諸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