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9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之道一是矣。

「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斲削 而為工匠,積販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工匠 之子,莫不繼事,而都國之民,安習其服。居楚而楚,居 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

《淮南子原道訓》:「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 精神,偃其智見,故漢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 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不為者, 因物之所為。所謂無治者,不易之自然也。所謂無不 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覽冥訓》聖人在位,懷道不言,澤及萬民。

揚子《問神》篇:「君子之言,幽必有驗乎明,遠必有驗乎 近,大必有驗乎小,微必有驗乎著。無驗而言之謂妄, 君子妄乎不妄,言不能達其心,書不能達其言,難矣 哉!惟聖人得言之解,得書之體,白日以照之,江河以 滌之,浩浩乎其莫之禦也。」

虞喜《志林》:「東海之魚墜一鱗,崑崙之木落一葉」,聖人 皆能知之也。

《中說王道》篇:「薛收曰:『今乃知天下之治,聖人斯在上 矣;天下之亂,聖人斯在下矣。聖人達而賞罰行,聖人 窮而褒貶作,皇極所以復建,而斯文不喪也,不其深 乎』!」

《周公篇》:「子謂周公之道,曲而當,私而恕,其窮理盡性 以至於命乎?」子曰:「聖人之道,其昌也潛,其弊也寖,亹 亹焉若寒暑進退,物莫不從之,而不知其由也 迂。」書:「聖人之道如天地,天地之閒,靡所不有。眾人之 道如山川,如陵谷,如鳥獸,如草木,如蟲沙,各盡其分, 不知其外。天地則無不包也,無不遍也。」

《明道遺書》:「人有斗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鐘鼎之量, 有江湖之量,固大矣,然有涯涘,亦有時而滿,惟天地 之量則無滿。聖人者,天地之量也。」

氣化,在人與在天,一也,聖人於其閒有功用而已。 蘇軾《武王論》:武王克殷,以殷遺民封紂子武庚祿父, 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武王崩,祿父與 管蔡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於宋。蘇子曰: 「武王非聖人也。昔者孔子蓋罪湯武,顧自以為殷之 子孫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數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 堯』」舜也,禹吾無閒,然其不足於湯、武也亦明矣。曰:「武 盡美矣,未盡善也。」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伯夷、叔齊之於武王也, 蓋謂之弒君。至恥之不食其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 王也甚矣。此孔氏之家法也。世之君子,苟自孔氏必 守此法,國之存亡,民之死生,將於是乎在。其孰敢不 嚴?而孟軻始亂之曰:「吾聞武王誅獨夫紂,未聞弒君 也。」自是學者以湯為聖人之正,若當然者,皆孔氏之 罪人也。使當時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以叛 書,牧野之事,必以弒書,而湯、武仁人也,必將為法受 惡。周公作《無逸》曰:「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 文王。」茲四人迪哲,上不及湯,下不及武王,亦以是哉? 文王之時,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稱王,行天子 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計紂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 伐紂,紂不見伐而以考終,或死於亂,殷人立君以事 周,命為二王後以祀殷,君臣之道,豈不兩全也哉?武 王觀兵於孟津而歸紂若不改過,則殷人改立君。武 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天下無主,有聖人者出而 天下歸之,聖人所不得辭也。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 殺之,可乎?」漢末大亂,豪傑並起,荀文若聖人之徒也, 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之,所以與操謀 者,皆王者之事。文若豈教操反者哉?以仁義教天下, 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 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 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 道似伯夷也。殺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則可;使其 子而誠人也,則必死之。楚人將殺令尹子南,子南之 子棄疾為王馭士,王泣而告之。既而殺子南。其徒曰: 「行乎?」曰:「吾與殺吾父,行將焉入?」「然則臣王乎?」曰:「棄父 事讎,吾弗忍也。」遂縊而死。武王親以黃鉞斬紂,使武 庚受封而不叛,豈復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 者而後知也。武王之封武庚,蓋亦不得已焉耳。殷有 天下六百年,賢聖之君六七作,紂雖無道,其故家遺 俗未盡滅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 誅其君,夷其社稷,諸侯必有不悅者,故封武庚以慰 之。此豈武王之意哉?故曰:「武王非聖人也。」

「冥影契如明鏡,物來則照,物去則空」,如洪鐘,不扣寂 然,扣則響應,聖人之事畢矣。

狂夫之言《易》曰:「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其惟 聖人乎?」此不見一法之聖人也。知進退存亡而不失 其正者,其惟聖人乎?此識法者懼之聖人也。前聖人 是李廣飲羽石虎之箭也。後聖人是養由基百步穿 楊之箭也。其實有兩聖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