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改耳,故不相因也。夫受禪於人者則襲其統,受命 於天者則革之,所以神其事,如天道之變然也。三統 之義,夏得其正,是以夫子云。
穆公問於子思曰:「立太子有常乎?」答曰:「有之,在《周公 之典》。」公曰:「昔文王舍適而立其次,微子舍孫而立其 弟,是何法也?」子思曰:「殷人質而尊其尊,故立弟;周人 文而親其親,故立子,亦各其禮也,文質不同,其禮則 異,文王舍適立次,權也。」公曰:「苟得行權,豈唯聖人,唯 賢與愛立也。」子思曰:「聖人不以權教,故立制垂法,順」 之為貴,若必欲犯,何有於異?公曰:「舍賢立聖,舍愚立 賢,何如?」子思曰:「唯聖立聖,其文王乎?」不及文王者,則 各賢其所愛,不殊於適,何以限之?必不能審賢愚之 分,請父兄群臣卜於祖廟,亦權之可也。
孟軻問:牧民何先?子思曰:「先利之。」曰:「君子之所以教 民,亦仁義,固所以利之乎?」子思曰:「上不仁則下不得 其所,上不義則樂為亂也。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 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 者也。」
《居衛篇》:子思居衛,言苟變於衛君,曰:「其材可將五百 乘。君任軍旅,率得此人,則無敵於天下矣。」衛君曰:「吾 知其材可將然變也。嘗為吏,賦於民,而食人二雞子, 以故弗用也。」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大匠之用木 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 良工不棄,何也?知其所妨者細也,卒成不訾之器。今 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干城之將, 此不可使聞於鄰國者也。」衛君再拜曰:「謹受教矣。」 子思適齊,齊君之嬖臣,美鬚眉立乎側。齊君指之而 笑,且言曰:「假貌可相易,寡人不惜此之鬚眉於先生 也。」子思曰:「非所願也,所願者,唯君修禮義,富百姓,而 伋得寄帑於君之境內,從繈負之列,其」榮多矣。若無 此鬚鬣,非伋所病也。昔堯身修十尺,眉乃八彩,實聖。 舜身修八尺有奇,面頷無毛,亦聖。禹、湯、文、武及周公, 勤思勞體,或折臂望視,或禿骭背僂,亦聖。不以鬚眉 美鬣為稱也。人之賢聖在德,豈在貌乎?且吾性無鬚 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損其敬。由是言之,伋徒患德 之不卲美也,不病毛鬢之不茂也。
子思謂子上曰:「有可以為公之尊,而富貴人眾不與 焉者,非唯志乎?成其志者,非唯無欲乎?夫錦繢紛華, 所服不過溫體;三牲太牢,所食不過充腹。知以身取 節者,則知足矣。苟知足,則不累其志矣。」
曾子謂子思曰:「昔者吾從夫子巡守於諸侯,夫子未 嘗失人臣之禮,而猶聖道不行。今吾觀子有傲世主 之心,無乃不容乎?」子思曰:「時移世異,人有宜也。當吾 先君,周制雖毀,君臣固位,上下相持,若一體然。夫欲 行其道,不執禮以求之,則不能入也。今天下諸侯方 欲力爭,競招英雄以自輔翼,此乃得士則昌,失士則 亡」之秋也。伋於此時,不自高,人將下吾;不自貴,人將 賤吾。舜禹揖讓,湯武用師,非故相詭,乃各時也。 子思在齊,尹文子生子不類,怒而杖之,告子思曰:「此 非吾子也。吾妻殆不婦,吾將黜之。」子思曰:「若子之言, 則堯、舜之妃,復可疑也。此二帝,聖者之英,而丹朱、商 均不及匹夫。以是推之,豈可類乎?然舉其」多者,有此 父斯有此子,道之常也。若夫賢父之有愚子,此由天 道自然,非子之妻之罪也。《尹文子》曰:「先生止之,願無 言文留妻矣。」
孟軻問子思曰:「堯舜文武之道可力而致乎?」子思曰: 「彼,人也;我,人也。稱其言,履其行,夜思之,晝行之,滋滋 焉,汲汲焉,如農之赴時,商之趣利,惡有不至者乎?」 子思謂孟軻曰:「自大而不修,其所以大不大矣;自異 而不修,其所以異不異矣。故君子高其行,則人莫能 階也;遠其志,則人莫能及也。禮接於人,人不敢慢;辭 交」於人,人不敢侮。「其唯高遠乎。」
《申祥問》曰:「『殷人自契至湯而王,周人自棄至武王而 王,同嚳之後也。周人追王大王、王季、文王,而殷人獨 否,何也』?子思曰:『文質之異也。周人之所追大王,王跡 起焉』。又曰:『文王受命,斷虞芮之訟,伐崇邦,退犬戎,追 王大王、王季,何也』?子思曰:『狄人攻大王,大王召耆老 而問焉,曰:『狄人何來』?耆老曰:『欲得菽粟財貨』。大王曰: 『與之』』。」與之至無,而狄人不止。大王又問耆老曰:「狄人 何欲?」耆老曰:「欲土地。」大王曰:「與之。」耆老曰:「君不為社 稷乎?」大王曰:「社稷所以為民也,不可以所為民者,亡 民也。」耆老曰:「君縱不為社稷,不為宗廟乎?」大王曰:「宗 廟者私也,不可以吾私害民。」遂杖策而去。過梁山,止 乎岐下,豳民之束脩,奔而從之者三「千乘,一止而成 三千乘之邑,此王道之端也。成王於是追而王之。王 季,其子也,承其業,廣其基焉。雖同追王,不亦可乎?」 羊客問子思曰:「古之帝王,中分天下,使二公治之,謂 之二伯。周自后稷封為王者後,子孫據國,至大王、王 季、文王,此固世為諸侯矣,焉得為西伯乎?」子思曰:「吾 聞諸子,夏、殷王,帝乙之」時王季以功九命作伯受珪 瓚鬯之賜故文王因之得專征伐此以諸侯為伯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