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0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晝枕見其枕屏畫《小兒迷藏》,以詩題其上云:「遂令高 臥人,攲枕看兒戲。」蓋熙寧閒也。

熙寧初,歐陽文忠公為參知政事,遣其子棐叔弼來 洛省王宣徽夫人之疾。將行,語叔弼曰:「到洛唯可見 邵先生,為致吾嚮慕之意。」康節先公既見叔弼,從容 以語平生出處以及學術大概,臨別猶曰:「其無忘鄙 野之人於異日。」後十年,康節先公捐館。又十年,韓康 公尹洛,請諡於朝。叔弼偶為太常博士,次當諡議,叔 弼嘗謂晁說之以道云:「棐作邵先生《諡議》,皆往昔親 聞於先生者。」當時少年一見忻然延接,語及平生學 術出處之大,故得其詳如此。豈非先公學道絕世,前 知來物,預以告耶?蓋驗於二十年之後,異哉! 康節先公少時游京師,與國子監直講邵必不疑初 敘宗盟,不疑年長,康節先公以兄拜之,蓋不疑自河 朔遷丹陽。康節先公上世亦河朔人故也。至康節自 衛入洛,不疑為京西提刑。嘉祐中,河南府薦康節先 公以遺逸,不疑自作薦章,其詞有「厚德足以鎮薄俗, 清風可以遺來世」,相推重如此。熙寧初,不疑以龍圖 閣學士知成都府。

過洛,謂康節先公曰:「某陛辭日再」

薦先生矣。康節先公追路洛北,別去不疑,中途寄康 節先公詩云:「我乘孤傳經崤澠,君擁群書臥洛城。富 貴人閒亦何有,閑忙趣味甚分明。」不疑次金牛驛,暴 卒,喪歸,康節先公哭之慟。女嫁楊國寶應之,應之亦 康節先公門生,康節先公視之猶子也。開禧、元豐中 為河南府推官。康節已捐館,伯溫復以兄拜之。宣和 己丑,伯溫赴果州,道出閬州,有知閬中縣邵充美孺 者相迎,自稱同姓姪云。伯溫以宗族源流為問,美孺 曰:「充之上世自潤州入蜀,龍閣公先人叔父行也。」伯 溫曰:「康節先公以兄事龍閣公,伯溫不敢忘。」自此與 美孺之中外皆論親。癸巳,伯溫奉使西州,美孺居郫, 嘗至其家,拜刑部公廟。美孺資和易,與人言如恐傷 之。至臨吏政是非,毅然不可奪,君子人也。丹陽、河南、 成都之邵,其次第如此。嗟夫!世不講宗盟久矣,具載 之以示三家子孫。

按《續明道雜志》:「邵雍,字堯夫,洛陽人也。不應舉,布衣 窮居,一時賢者皆與之交遊。為人豈弟,和易可親,而 喜以其學教人。其學得諸《易》數,謂今五行之外,復有 先天五行,其說皆有條理,而雍用之可以逆知來事。 其言屢驗。某在史院時,曾得其著書,號《皇極經世論》 數十卷,讀之不甚可曉。其書中所論有配律曆及平」 上去入四聲處,莫可攷也。又有《周易卦圖》,未曾見之。 或言雍此學無所從授而心自得也。或言雍父得江 鄰幾學士家婢而生雍。婢㩦江氏家書數編來邵氏, 雍取而讀之,乃得此學,未知信否。

按《嬾真子》:「洛中邵康節先生,術數既高,而心術亦自 過人,所居有圭竇甕牖。圭竇者,牆上鑿門,上銳下方, 如圭之狀;甕牖者,以敗甕口安於室之東西,用赤白 紙糊之。」

象日月也。其所居謂之「安樂窩。」先生以《春秋》。

天色溫涼之時,乘安車,駕黃牛,出遊於諸公家。諸公 欲其來,各置「安樂窩」一所。先生將至其家,無老少婦 女良賤,咸迓於門,迎入窩,爭前問勞,且聽先生之言。 凡其家婦姑妯娌婢妾,有爭競經時不能決者,自陳 於前。先生逐一為分別之,人人皆得其懽心。於是酒 殽競進,宴飲數日,徐遊一家,月餘乃歸。非獨見其心 術之妙,亦可想見洛中士風之美,聞之於司馬文仲 揖。富鄭公留守西京日,因府園牡丹盛開,召文潞公、司 馬端明、楚建中、劉凡邵先生同會。是時牡丹一欄凡 數百本。坐客曰:「此花有數乎?」且請先生筮之。既畢,曰: 「凡若干朵。」使人數之,如先生言。又問曰:「此花幾時開 盡,請再筮之。」先生再三揲蓍,坐客固已疑之。先生沈 吟良久曰:「此花命盡。來日午時。」坐客皆不答。溫公神 色尢不佳。

俱仰視屋。鄭公因曰:「來日食後,可會於此。」

以驗先生之言。坐客曰「諾。」次日食罷。花尚無恙。洎烹 茶之際。忽然群馬廄中逸出。與坐客馬相蹄嚙。奔出 花叢中。既定。花盡毀折矣。於是洛中愈服先生之言。 先生家有傳《易》。

堂。有《皇極經世集》行於世。然先生自

得之妙,世不可傳矣。聞之於司馬文季朴。

按《清尊錄》:富韓公謝事居洛,一日,邵康節來謁,公已 不通客,惟戒門者曰:「邵先生來,無早晚入報。」是日公 適病足,臥小室,延康節至臥床前,康節笑曰:「他客得 至此邪?」

公亦笑指康節所坐胡床曰:「病中心怦怦」,雖

「兒子來,立語遣去,此一胡床惟待君耳。」康節顧左右 曰:「更取一胡床來。」公問故,答曰:「日正中,當有一綠衣 少年,騎白馬候公,公雖病,強見之。公薨後,此人當秉 史筆,記公事。」公素敬康節,神其言,因戒閽人曰:「今日 客至,無貴賤,立為通。」既午,果范祖禹夢得來。遂延入, 問勞稠疊,且曰:「老病即死,念平生碌碌無足言。然麤 懷樸忠,他時筆削必累君,願少留意。」夢得惶恐叵測, 避席謝。後十餘年,修《裕陵實錄》,夢得竟為修撰。韓公 傳此事,尹侍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