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0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軾。胡宗愈、顧臨詆頤不宜用,孔文仲極論之,遂出管 勾西京國子監。久之,加直祕閣,再上表辭。董敦逸復 摭其「有怨望」語,去官。紹聖中,削籍竄涪州。李清臣尹 洛,即日迫遣之,欲入別叔母亦不許,明日贐以銀百 兩,頤不受。徽宗即位,徙峽州,俄復其官,又奪於崇寧。 卒,年七十五。頤於書無所不讀,其學本於誠,以《大學》 《語》《孟》《中庸》為標指,而達於《六經》,動止語默,一以聖人 為師,其不至乎聖人不止也。張載稱其兄弟從十四 五時便脫然欲學聖人,故卒得孔、孟不傳之學,以為 諸儒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嘗言:「今農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播種五穀,吾得而 食之;百工技藝,作為器物,吾得而用之;介胄之士,被 堅執銳,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無功澤及人,而浪度 歲月,晏然為天地閒一蠹,唯綴緝聖人遺書,庶幾有 補爾。」於是著《易春秋傳》以傳於世。《易傳序》曰:「《易》,變《易》 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 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 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去古雖遠,遺經 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自秦 而下,蓋無傳矣。予生千載之後,悼斯文之湮晦,將俾 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易》有聖人之道四 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 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備 於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君子居 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得於辭 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意者也。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閒,觀會 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故善學者求言必自 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 意,則在乎人焉。《春秋傳序》曰:「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 才,起而君長之。治之而爭奪息,導之而生養遂,教之 而倫理明。然後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聖 賢世出,隨時有作,順乎風氣之宜,不先天以開人,各 因時而立政。暨乎三王迭興,三重既備,子、丑、寅之建 正,忠、質、文之更尚,人道備矣,天運周矣。聖王既不復 作,有天下者雖欲倣古之跡,亦私意妄為而已。事之 繆,秦至以建亥為正;道之悖,漢專以智力持世,豈復 知先王之道也?夫子當周之末,以聖人不復作也,順 天應時之治不復有也,於是作《春秋》,為百王不易之 大法。所謂「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 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先儒之傳, 游夏不能贊一辭,辭不待贊者也,言不能與於斯爾。 斯道也,唯顏子嘗聞之矣。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 之冕,樂則《韶》舞,此其準的也。後世以史視《春秋》,謂褒 善貶惡而已,至於經世之大法,則不知也。《春秋》大義 數十,其義雖大,炳如日星,乃易見也。惟其微辭隱義, 時措從宜者,為難知也。或抑或縱,或予或奪,或進或 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理之安,文質之中,寬猛之宜, 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衡,揆道之模範也。夫「觀百物 然後識化工之神,聚眾材然後知作室之用」,於一事 一義而欲窺聖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故學《春秋》 者,必優游「涵泳,默識心通,然後能造其微也。」後王知 《春秋》之義,則雖德非禹湯,尚可以法三代之治。自秦 而下,其學不傳。予悼夫聖人之志不明於後世也,故 作傳以明之。俾後之人通其文而求其義,得其意而 法其用,則三代可復也。是傳也,雖未能極聖人之蘊 奧,庶幾學者得其門而入矣。平生誨人不倦,故學者 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皆為名士。涪人祠頤於北巖, 世稱為「伊川先生。」嘉定十三年,賜諡曰「正公。」淳祐元 年,封伊陽伯,從事孔子廟庭。

按《朱子大全集伊川年譜》:「先生名頤,字正叔,明道先 生之弟也。幼有高識,非禮不動。年十四、五,與明道同 受學於舂陵周茂叔先生。皇祐二年,年十八,上書闕 下,勸仁宗以王道為心,生靈為念,黜世俗之論,期非 常之功,且乞召對面陳所學,不報。閒遊太學。時海陵 胡翼之先生方主教導,嘗以顏子所好何學論」試諸 生,得先生所試大驚,即延見,處以學職。呂希哲原明 與先生鄰齋,首以師禮事焉。既而四方之士從遊者 日益眾,舉進士。嘉祐四年,廷試報罷,遂不復試。大中 公屢當得任子恩,輒與族人。治平、熙寧閒,近臣屢薦, 自以為學不足,不願仕也。元豐八年,哲宗嗣位,門下 侍郎司馬光、尚書右丞呂公公著及西京留守韓公 絳上其行義於朝。十一月丁巳,授汝州團練推官、西 京國子監教授。先生再辭,尋召赴闕。元祐元年三月 至京師,除宣德郎、祕書省校書郎。先生辭曰:「祖宗時, 布衣被召,自有故事。今臣未得入見,未敢祇命。」於是 召對,太皇太后面諭,將以為崇政殿說書。先生辭不 獲,始受西監之命。且上奏論經筵三事:其一,以「上富 於春秋,輔養為急,宜選賢德以備講官,因使陪侍宿 直,陳說道義,所以涵養氣質,熏陶德性。其二,請上左 右內侍之人,皆選老成厚重之人,不使侈靡之物,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