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0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本,而亦未及於卜筮也。朱子既推羲、文之意,作《周易 本義》,又懼學者未明厥旨,乃作《啟蒙》四篇,以為言《易》 不本象數,既支離散漫而無所根著,其本象數者,又 不知法象之自然,未免牽合附會。故其篇目,以本圖 書、原卦畫、明蓍策、考變占為次。凡卦揲及變爻又皆 盡破古今諸儒之失,而《易經》始還其舊。八月,《孝經刊 誤》成。

十四年丁未,朱子五十八歲正月至莆中,哭陳福公, 以三紀游從。晚歲知己且為中興賢輔,故千里赴弔, 為文祭之,序《律呂新書》。三月,編次《小學》。書成,朱子既 發揮《大學》以開悟學者,又懼其失序無本而不足以 有進也,乃輯此書以訓蒙士,使培其根以達其支。內 篇四:曰《立教》、曰《明倫》、曰《敬身》、曰「稽古。」外篇二:曰「『《嘉言》』、 曰《善行》。雖已進乎大學者,亦得以兼補之於後。修身 之事,此略備焉。」差主管南京鴻慶宮。四月拜命。五月, 《答陸子靜書》。七月,除江西提點刑獄,辭,不允。時上諭 宰執:楊萬里封事薦朱某,久閒,可與監司周必大議, 除轉運副使。或謂金穀非所長,故有是命。九月,記《周 子通書後》。十一月,《跋程董二生學則》。

十五年戊申,朱子五十九歲正月趣奏事之任,以疾 辭,不允。二月題《太極西銘解後》,三月遂行。在路兩丐 祠,五月復趣對。六月壬申,奏事延和殿,會宰臣王淮 罷政,乃以其月入國門。丞相周必大令人諭意云:上 問:「朱某到已數日,何不請對?」遂詣閣門進榜子,有旨: 初七日後殿班引。及對,上迎謂之曰:「久不見卿,卿亦」 老矣。自陳昨任浙東提舉日,荷聖恩保全。上曰:「浙東 救荒煞究心。」又言:蒙除江西提刑,衰朽多疾,不任使 令。上曰:「知卿剛正,今留在此,待與清要差遣,不復勞 卿州縣。」獎諭甚渥。再三辭謝,方出奏劄,上曰:「正所願 聞。」其一言:皋陶作士明刑,以弼五教。《三代之制》亦曰: 「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推之, 後世論刑,不知出此,其陷於申、商刻薄者,既無足論。 至於鄙儒姑息之論,異端報應之說,俗吏舞文自營 之計,則又一以輕刑為事。然刑愈輕而愈不足以厚 民之俗,往往反以長其悖逆作亂之心,則不講乎先 王之法之過也。伏見近年以來,涉於人倫風化之本 者,有司議刑,卒從流「宥之法。伏願深詔中外,典獄之 官,凡有獄訟,必先論其尊卑、上下、長幼、親疏之分,而 後聽曲直之辭。凡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者,雖直不右; 其不直者,罪加凡人之坐;其有不幸至於殺傷者,雖 有疑慮可憫而至於奏讞,亦不許輒用擬貸之例。」上 曰:「似如此,人只貸命,有傷風教,不可不理會。」其二言: 「今天下之獄,死刑當決者,皆自縣而達之州,自州而 達之使者;其有疑者,又自州而上之朝廷,自朝廷而 下之棘寺,棘寺讞議而後致辟焉,其維持防閑,可謂 周且審矣。然而憲臺之所詳覆、棘寺之所讞議者,不 過受成州縣之具獄,使其文案粗備,情節稍圓,則雖 顛倒是非,出入生死,有不得而察也。是故欲清庶獄 之源者,莫若遴選州縣治獄之官。竊見縣獄止是知 縣獨員推鞫,一或不得其人,則易換款詞,變亂情節, 無所不至。欲望明降指揮,令縣丞同行推訊,無丞處 即用主簿。仍遇大囚到獄,即限兩日內具入門款,先 次飛申本州及提刑司照會,庶幾粗革舊弊。」其三言 經總制錢,其四言諸州科罰。上曰:「聞多是羅織富民。」 其五乃言:「陛下即位二十有七年,而因循荏苒,無尺 寸之效可以仰酬聖志。嘗反覆而思之,無乃燕閒蠖 濩之中,虛明應物之地,天理有未純,人欲有未盡歟? 天理未絕,是以為善不能充其量;人欲未盡,是以除 惡不能去其根。一念之頃,公私邪正、是非得失之機, 疑似角立,交戰於其中。故體貌大臣非不厚,而便嬖 側媚,得以深被腹心之寄;寤寐豪英非不切,而柔邪 庸繆,得以久竊廊廟之權;非不樂聞公議正論,而有 時不容;非不堲讒說殄行,而未免誤聽;非不欲報復 陵廟讎恥,而不免畏怯苟安;非不欲愛養生靈財力, 而未免歎息愁怨。凡若此類,不一而足。願陛下自今 以往,一念之頃,則必謹而察之,此為天理耶,為人欲 耶?果天理也,則敬以擴之,而不使其少有壅淤;果人 欲也,則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滯。推而至於言 語動作之閒,用人處事之際,無不以是裁之,則聖心 洞然,中外融徹,無一毫之私欲得以介乎其閒,而天 下之事,將惟陛下之所欲為,無不如志矣。」又言:置將 之權,旁出閽寺。上曰:「這箇事卻不然,盡是採之公論, 如何由他?」對曰:「彼雖不敢公薦,然皆託於士大夫之 公論,而實出於此曹之私意。且如監司、守臣薦屬吏, 蓋有受宰相、臺諫風旨,況此曹奸偽百出,何所不可? 臣往蒙賜對,亦嘗以此為說,聖諭謂為不然,臣恐疏 遠,所聞不審,退而得之。士大夫與夫防夫走卒,莫不 謂然,獨陛下未之知耳。」至去者未遠,而復還,謂甘昪 問上曰:「陛下知此人否?」上曰:「固是。但漏洩文書,乃是 他子弟之罪。」對曰:「豈有子弟有過而父兄無罪?然此 特一事耳。此人挾勢為奸,所以為盛德之累者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