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六十九卷目錄
志道部總論
朱子全書〈程子門人 答汪尚書 記程門諸子論學同異 論呂與叔 論謝顯
道 答呂伯恭別紙 論游定夫 論侯師聖 與張欽夫別紙 論尹彥明 答韓無咎
答許順之 論張思叔 論郭立之 論呂原明 論胡康侯 論胡明仲 論胡原仲
論胡仁仲 答胡廣仲〉
性理大全〈程子門人〉
學行典第一百六十九卷
志道部總論
朱子全書
《程子門人》
程門弟子親炙伊川,亦自多錯。蓋合下見得不盡,或
後來放倒。蓋此理無形體,故易差,有百般滲漏。問:
「程門誰真得其傳?」曰:「也不盡見得。如劉質夫朱公掞
張思叔輩,又不見他文字。看程門諸公力量見識,比
之康節橫渠,皆趕不上。程子門下諸公便不及。所
以和靖云:『見伊川不曾許一人』。」或問:「伊川稱謝顯道、
王佐」才有。諸和靖云,「『見伊川說謝顯道好,只是不聞
王佐才』之語。」劉子澄編《續近思錄》,取程門諸公之說。
某看來,其間好處固多,但終不及程子,難於附入
呂與叔文集,煞有好處。他文字極是實,說得好處,如
千兵萬馬,飽滿伉壯。上蔡雖有過當處,亦自是說得
透。龜山文字卻怯弱,似是合下會得。易。問:「尹和靖
《立朝議論》。曰:『和靖不觀他書,只是持守得好。他語錄
中說涵養持守處,分外親切。有朝廷文字,多是呂稽
中輩代作』。」問:「龜山立朝,卻有許多議論。」曰:「龜山雜博,
是讀多少文字?看道理不可不子細。程門高弟如
謝上蔡游定夫楊龜山輩,下梢皆入禪學去。必是程
先生當初說得高了,他們只」「見上一截,少下面著
實工夫,故流弊至此。學者氣質上病最難救,如程
門謝氏,便如師也過,游與楊,便如商也不及,皆是氣
質上病。向見無為一醫者善用鍼,嘗云:『是病可以鍼
而愈,惟胎病為難治』。蔡云:『不知伊川門人如此其
眾,何故後來更無一人見得親切』?」或云:「楊游亦不久
親炙。」曰:「也是諸人無頭無尾,不曾盡」心存上面也。各
家去奔走仕宦,所以不能理會得透。如邵康節從頭
到尾,極終身之力而後得之,雖其不能無偏,然就他
這道理,所謂「成而安」矣。如茂叔先生資稟便較高,他
也去仕宦,只他這所學自是從合下直到後來,所以
有成。某看來,這道理若不是𢬵生盡死去理會,終不
解得。《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須是喫些苦極,方
得。」蔡云:「上蔡也雜佛老。」曰:「只他見識又高。」蔡云:「上蔡
老氏之學多,龜山佛氏之說多,游氏只雜佛。」呂與叔
高於諸公曰:「然這大段有筋骨,惜其早死。若不早死,
也須理會得到。」蔡又因說《律管》云:「伊川何不理會?想
亦不及理會,還無人相共理會。然康節所理會,伊川
亦不理會。」曰:「便是伊川不肯理會這般所在游。楊
謝諸公,當時已與其師不相似,卻似別立一家。謝氏
發明得較精,然多不穩貼。和靖語卻實,然意短,不似
謝氏發越。龜山《語錄》與自作文又不相似,其文大故
照管不到。前面說如此,後面又都反了。緣他只依傍
語句去,皆是不透。龜山年高,與叔年四十七」,他文字
大綱立得腳來健,多有處說得好又切,若有壽必煞
進。游定夫學無人傳,無語錄。他晚年嗜佛,在江湖居
多。有尼出入其門,他眼前分曉,信得及底,儘踐履得
到。其變化出入處,看不出,便從釋去,亦是不透。和靖
在虎丘,每旦起頂禮佛。他因趙相入侍講筵,那時都
說不出,都奈何不得。人責他事業?答曰:「每日只講兩
行書,如何做得致君澤民事業!」高宗問:程某道「《孟子》
如何?」答曰:「程某不敢疑孟子。如此,則是《孟子》亦有可
疑處,只不敢疑爾。」此處更當下兩語卻住了。他也因
患難後心神耗了,龜山那時亦不應出。侯師聖太粗
疏,李先生甚輕之,來延平看親,羅仲素往見之,坐少
時不得,只管「要行,此亦可見其粗疏處。張思叔敏似
和靖,伊川稱其樸茂,然亦狹無展拓氣象。收得他雜
文五六篇,其詩都似禪。緣他初是行者出身。」郭沖晦
有《易》文字,說「《易》卦都從變上推,問一二卦推得,豈可
都要如此?近多有文字出,無可觀。」周恭叔謝用休趙
彥道鮑若雨那時溫州多有人,然都無立作。王信伯
乖鄭。問:「他說『中無倚著,又不取龜山不偏說,何也』?」曰:
「他謂中無偏倚,故不取不偏說。」鄭曰:「胡文定只上蔡
處講得些子來,議論全似上蔡。曾漸又胡文定處講
得些子?」曰:「文定愛將聖人道理張大說,都是勉強如
此,不是自然流出。曾漸多是禪。」問:「郭沖晦何如人?」
曰:「西北人氣質重厚淳固,但見識不及,如兼山《易》《中
庸》義,多不可曉,不知伊川晚年接人是如何。」問:「游楊
諸公早見程子,後來《語》《孟》《中庸》說,先生猶或以為疏
略,何也?」曰:「游楊諸公皆才高又博洽,略去二程處參
較所疑,及病敗處,各能自去求。雖其說有疏略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