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1 (1700-1725).djvu/27

此页尚未校对

官,三字符也。」其人問天德王道之要,寅微笑曰:「言忠 信,行篤敬,天德也。不傷財,不害民,王道也。」其人退曰: 「梁子所言平平耳。」後以不檢敗,語人曰:「吾不敢再見 石門先生。」寅卒,年八十二。

趙汸

按《明外史趙汸傳》:「汸字子常,休寧人。生而姿稟卓絕, 初就外傅,讀朱子《四書》,多所疑難,乃盡取朱子書讀 之。聞九江黃澤有學行,往從之游。澤之學,以精思自 悟為主,其教人引而不發。汸一再登門,乃得六經疑 義千餘條以歸。已,復往留二歲,得口授六十四卦大 義,與學《春秋》之要。後復從臨川虞集遊,獲聞吳澄之」 學,乃築東山精舍,讀書著述其中,雞初鳴輒起,澄心 默坐。由是造詣精深,諸經無不通貫,而尤邃於《春秋》。 初以聞於黃澤者為《春秋師說》三卷,復廣之為《春秋 集傳》十五卷。因《禮記經解》有「屬辭比事,春秋教」之語, 乃復著《春秋屬辭》八篇。又以為學《春秋》者,必考《左傳》 事實為先。杜預、陳傅良有得於此,而各有所蔽。乃復 著《左氏補註》十卷。當是時,天下兵起,汸轉側干戈閒, 顛沛流離,而進修之功不懈,志益虔。明太祖既定天 下,詔修《元史》,徵汸預其事,書成辭歸。未幾卒,年五十 有一。學者稱「東山先生。」

陳謨

按《吉安府志》:「陳謨,字一德,泰和人。學者稱海桑先生。 洪武初,徵至京師,賜坐議禮。學士宋濂、待制王禕請 留為國子師,以式國人。引疾辭歸,家居教授,屢應聘 為江浙考試官,所拔士往往知名。自幼能詩文,初習 《周易》,後兼通《詩》《書》《三禮》諸傳,旁及子史百家,涉流探 源,辯析純駁,犁然歸於至當。雖不願仕,而於當世之」 務一一籌諸胸中,有扣如響。嘗謂學必敦本,莫加於 性,莫重於倫,莫先於變化氣質。若禮樂、刑政、錢穀、甲 兵、度數之詳,皆所當講。一時經生學士靡然從之。惰 者作,拘者暢,塞者通。天下之士皆曰:「大江之西有大 儒焉,海桑先生是也。」事親至孝,晨昏定省之禮,甘旨 滫瀡之奉,終身不懈。其於弟,友愛尤篤於鄉黨,所著 有《海桑集》諸書。

曹端

按《明外史曹端傳》:「端字正夫,澠池人也。自幼不妄言 動,師事宜陽馬子才、太原彭宗古,遠有端緒。舉永樂 六年鄉試。明年,以會試副榜授山西霍州學正。善訓 誘,諸生翕然從化,上官不敢以屬吏臨之。居九年,喪 父,五味不入口,寢苫枕塊,廬墓六年。服闋,調蒲州學 正。考績至京,蒲人、霍人交章請復任,以霍人奏先至」, 得允。宣德九年正月卒於官,年五十九。州人為罷市 巷哭。端造詣篤寔,教人務躬行,日事著述,坐下著足 處,兩甎皆穿。事父母,愉色養志。父雅好佛,端為陳說 聖賢之道,作《夜行燭》一編,其言:「佛氏以空為性,非天 命之性,人受之中。老氏以虛為道,非率性之道,共由 之路。」父久之亦信從其言。初,得江左謝應芳《辨惑編》, 篤好之,故於輪迴禍福、巫覡風水時日之說,確然不 為所惑。嘗上書縣令,請毀淫祠,令即以屬端,端為毀 百餘,惟存夏禹、雷公兩廟,歲時祈報,則設社穀壇行 之。為學官時,同僚肅拜梓潼神,端以為諂。其人曰:「斯 文宗主也。」端曰:「梓潼主斯文孔子,更主何事?」門人有 赴關壯繆社會者,端正色折其非。諸生有喪,則命知 禮者相。有欲用浮屠者,語之曰:「浮屠之教,拯其父母 出地獄,是不以親為君子,而為積惡有罪之小人也。 其待親不亦薄乎!」霍州樵者拾金釵還之主者,眾以 為異,樵曰:「第不欲愧曹博士耳。」州人高文質往觀劇, 中道而返,曰:「此行豈可使曹先生知之?」其教化入人 如此。端之歿也,貧不能歸柩,遂葬於霍。二子堬、堔,亦 廬父墓。尋相繼卒,葬端墓旁。正統中,僉事張敬建祠 澠池,其後有黃編修者謁祠,詢端墓,嘆曰:「曹先生一 代醇儒,豈可令魂魄客異鄉哉!」為捐貲返葬故里。端 所著有《四書詳說》《太極圖》《通書》《西銘釋文》《孝經述解》 《儒家宗統》《譜家規輯》《存疑錄》諸書。學者稱「月川先生。」 明世北方理學,實自端倡之。後廷臣屢請從祀文廟, 不果行。

閻禹錫

按《明外史閻禹錫傳》:「禹錫,字子與,洛陽人。父端,舉河 南鄉試第一,為教諭卒。禹錫方九歲,哭父幾滅。性長, 博涉群書,領正統元年鄉薦,試禮部不第,除昌黎訓 導。以母喪歸,廬墓三年,哀動鄉人。事聞,詔以孝行旌 其閭。聞河津薛瑄講濂洛之學,遂罷公車往受業。久 之,將歸,瑄送至里門,告之曰:『為學之要,居敬窮理而 已』。」禹錫歸,得其大指,益務力行。天順初,大學士李賢 薦為國子學正。既至,請嚴監規以塞奔競,復武學以 講備禦。帝皆從之。尋陞監丞,以峻卻請謁,忤貴幸,左 遷徽州府經歷。諸生伏闕乞留,不允。又再遷至南京 國子監丞,掌京衛武學。四為同考官,超拜監察御史, 督畿內學政。周子《太極圖》《通書》,為士子講解,一時多 士皆知嚮學。成化十二年無疾而逝,年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