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1 (1700-1725).djvu/38

此页尚未校对

以聞。詔並下言應奎、汴詔獄,命郭勳、翟鑾及司禮中 官會廷臣再鞫,具得其實。帝乃釋言等,出孚敬密疏 二示廷臣,斥其忮罔,令致仕。侃為民,澤戍大同。澤在 朝專為邪媚,至是自敗,天下快之。侃出都至潞河,遇 聖壽節,焚香叩祝甚恭。時參議項喬方欲行禮,或報 喬曰:「小舟中有民服而祝者,是何人也?」喬曰:「此必薛 《中離》也。」遣使問之,果然。《中離》者,侃自號也。歸家,益奮 勵於學,從遊者恆百餘人。隆慶初,復官,贈御史。

呂柟

按《明外史呂柟傳》:「柟字仲木,高陵人,別號涇野,學者 稱涇野先生。正德三年,登進士第一,授修撰。劉瑾以 柟同鄉,欲致之,謝不往。又因西夏事,疏請帝人宮親 政事,潛消禍本。瑾惡其直,欲殺之,引疾去。瑾誅,以薦 復官。上《敬學疏》,言文王緝熙,敬止諴和,萬民斯享臺 沼之樂。元順帝廢學縱欲,太祖一舉而取之,可為深 戒。」乾清宮災,復應詔陳六事,其言除義子,遣番僧,取 回鎮守太監,尤人所不敢言。是年秋,以父病辭職歸。 都御史盛應期,御史朱節、熊相、曹珪累疏薦。世宗嗣 位,首召柟上疏勸勤學,以為新政之助。略曰:「克己慎 獨,上對天心;親賢遠讒,下通民志。庶太平之業可致 大禮。」議興,與張桂忤,以十三事自陳,中以大禮未定, 諂言日進,引為己罪。上怒,下詔獄,謫解州判官,攝行 州事。恤煢獨,減丁役,勸農桑,興水利,築堤護鹽池,行 《呂氏鄉約》及《文公家禮》。求子夏後,建司馬溫公祠,四 方學者日至。御史為闢解梁書院以居之。居三年,御 史盧煥等累薦,陞南京宗人府經歷,歷官尚寶司卿。 吳、楚、閩、越士從者百餘人。晉南京太僕少卿。太廟災, 乞罷黜,不允。遷國子監祭酒。晉南京禮部右侍郎,署 吏部事。帝將躬親顯陵,累疏勸止,不報。值天變,遂乞 致仕。年六十四卒。高陵人為罷市者三日,解梁及四 方學者聞之,皆設位持心喪。訃聞,上輟朝一日,賜祭 葬。柟受業渭南薛敬之,接河東薛瑄之傳,學以窮理 實踐為主。官南都,與湛若水、鄒守益共主講席。仕三 十餘年,家無長物,終身未嘗有惰容。時天下言學者, 不歸王守仁,則歸湛若水。獨守朱、程不變者,唯柟與 羅欽順云。所著有「《四書因問》《易說翼》《書說要》《詩說序》 《春秋說志》《禮問內外篇》《史約》《小學釋》《寒暑經圖解》《史 館獻納》」、「《宋四子抄釋》《南省奏槁》《涇野詩文集》。萬曆、崇 禎閒,李禎、趙錦、周子義、王士性、蔣德璟先後請從祀 孔廟」,下部議,未及行。

馬理

按《明外史馬理傳》:「理字伯循,三原人。同里尚書王恕 家居,講學著書,理從之遊,得其指授。楊一清督學政, 見理與呂柟、康海文,大奇之,曰:『康生之文章,馬生、呂 生之經學,皆天下士也』。登鄉薦,入國學,與柟及林慮、 馬卿、榆次寇天敘、安陽崔銑、張士隆、同縣秦偉日切 劘於學,名震都下。高麗使者慕之,錄其文以去。連遭」 艱,不預試。安南使者至,問主事黃清曰:「關中馬理先 生安在?何不仕也?」其為外裔所重如此。正德九年舉 進士,一清為吏部尚書,即擢理稽勳主事,調《文選》。請 告歸。起考功主事,偕郎中張衍瑞等諫南巡。詔跪闕 門,予杖奪俸。未幾,復告歸。教授生徒,從遊者眾。嘉靖 初,起稽勳員外郎,與郎中余寬等伏闕爭《大禮》,下詔 獄,再予杖奪俸。屢遷考功郎中。故戶部郎中莊繹者, 正德時首導劉瑾覈天下庫藏。瑾敗,落職。至是奏辯 求復。當路者屬理,理力持不可,寢其事。五年大計外 吏,大學士賈詠、吏部尚書廖紀以私憾欲去。廣東副 使魏校、河南副使蕭鳴鳳、陜西副使唐龍。理力爭曰: 「三人督學政,名著天」下。必欲去三人,請先去理,乃止。 明年大計京官,黜張璁、桂萼,黨吏部郎中彭澤。璁、萼 竟取旨留之。理擢南京通政參議,請急去。居三年,起 光祿卿。未幾,告歸。閱十年,復起南京光祿卿。尋引年 致仕。理嘗謂薛應旂曰:「吾生值明夷之象,天地否塞, 吾其不免。」三十四年,陝西地震,理與妻皆死。理學行 純篤,居喪取古禮及司馬光《書儀》、朱熹《家禮》,折衷用 之。與呂柟並為關中學者所宗。釋褐四十餘年,歷官 不過十載,尢見重於世。穆宗立,贈右副都御史。天啟 初,追諡「忠憲。」

陸澄

按《野史陸澄傳》:「澄字原靜,歸安人。王守仁官南京,澄 從之遊,始月一至,既而益親,日暮侍。澄故豪俊,自是 日雍默欿然,自以為不足也。登正德十二年進士,歷 刑部主事。武宗末年,儲嗣未建,澄請擇宗室親賢者 居之京師,以繫天下之望。不報。踰月而帝崩。嘉靖初, 御史程啟光劾守仁交通逆藩,宜奪爵。澄抗章極辯」, 御史向信遂劾澄黨比。帝戒澄毋妄言。駙馬都尉京 山侯崔元以獄情請屬澄,即劾元,並上其簡。帝不問。 時謗守仁者紛起,澄不平,欲條為六辯上之,守仁不 可而止。以便養改南京刑部。尋丁憂歸。始,《大禮》議起, 澄上疏極言追尊之非。逮服闋入都,而《大典》已定,楊 廷和等皆得罪。澄上言:「臣初為人所誤,後以質臣。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