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1 (1700-1725).djvu/44

此页尚未校对

王時槐

按《明外史王時槐傳》:「時槐,字子植,安福人。嘉靖二十 六年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歷禮部郎中,福建僉事, 累官太僕少卿,降光祿少卿。隆慶末,出為陝西參政。 張居正柄國,以京察罷歸。萬曆中,南贛巡撫張岳疏 薦之吏部言:六年京察,祖制也。若執政有所驅除,非 時一舉,謂之閏察。時槐在閏察中,群情不服。請召時」 槐,且永停閏察,報可。久之,陸光祖掌銓,起貴州參政, 旋擢南京鴻臚卿,進太常,皆不赴。時槐師同縣劉文 敏,及仕,遍質四方學者,自謂終無所得。年五十罷官, 反身實証,始悟造化生生之機,不隨念慮起滅。學者 欲識真幾,當從慎獨入。其論《性》曰:「孟子性善之說,決 不可易。使性中本無仁義,則惻隱羞」惡更何從生?且 人應事接物,如是則安,不如是則不安,非善而何?又 曰:「居敬窮理,二者不可廢一。」要之,「居敬」二字盡之。自 其居敬之精明了悟而言,謂之窮理。即考索討論,亦 居敬中之一事。敬無所不該,敬外更無餘事也。年八 十四卒。

許孚遠

按《明外史許孚遠傳》:「孚遠,字孟中,德清人,受學同郡 唐樞。嘉靖四十一年成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就改 吏部,已調北部尚書。楊博惡孚遠講學,會大計,京朝 官黜,浙人幾半,博鄉山西無一焉。孚遠有後言,博不 悅,孚遠遂移疾去。隆慶初,高拱薦起考功主事,出為 廣東僉事。招大盜李茂、許俊美,擒倭黨七十餘輩以」 降。錄功,賚銀幣,旋移福建。神宗立,拱罷政。張居正議 逐拱黨,復大計。京官王篆為考功,誣孚遠黨拱,摘兩 淮鹽運判官。歷兵部郎中,出知建昌府。暇輒集諸生 講學,引貢士鄧元錫、劉元卿為友。尋以給事中鄒元 標薦,擢陝西提學副使,敬禮貢士。王之士,移書當路, 并元卿、元錫薦之。後三人並得徵,由孚遠倡也。遷應 天府丞。坐為李材訟冤,貶二秩。由廣東僉事再遷右 通政。二十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倭陷朝鮮,議 封貢。孚遠請敕諭日本,擒斬平秀吉,不從。呂宋國酋 子訟商人襲殺其父,孚遠以聞。詔戮罪人,厚犒其使 福,使飢民掠官府。孚遠擒倡首者,亂稍定。而給事中 耿隨龍、御史甘士价等劾孚遠宜斥,帝不問。所部多 僧田,孚遠入其六于官。又募民墾海壇地八萬三千 有奇,築城建營舍,聚兵以守。因請推行于南日、彭湖 及浙中陳、錢、金塘、玉環、南諸島,皆報可。居三年,入 為南京大理卿,就遷兵部右侍郎,以左侍郎調北部。 甫半道,被論乞休。疏屢上乃許。又數年卒于家。贈南 京工部尚書,後諡「恭簡。」孚遠篤信良知,而惡夫援良 知以入佛者。知建昌,與郡人羅汝芳講學不合。及官 南京,與汝芳門人禮部侍郎楊起元、尚寶司卿周汝 登並主講席。汝登以無善無惡為宗,孚遠作《九諦》以 難之,言:「文成宗旨,原與聖門不異。以性無不善,故知 無不良。良知即是未發之中,立論至為明析。『無善無 惡心之體』一語,蓋指其未發,廓然寂然者而言之,止 形容得一靜字,合下三語始為無病。今以心意知物, 俱無善惡可言者,非文成之正傳也。」彼此論益齟齬。 而孚遠撫福建,與巡按御史陳子貞不相得。子貞督 學南畿,遂密諷同列「拾遺劾之。然孚遠學行高潔,不 以是損也。」從孚遠遊者,馮從吾、劉宗周、丁元薦,皆為 名儒。

周思久

按《黃州府志》:「周思久,字柳塘,嘉靖癸丑進士,任瓊州 知府,致仕。抗志希古,與耿恭簡相友善,其治行見稱 于海剛峰。嘗謂門人楊起元曰:『學必求至聖賢,非但 欲為好人也』。建輔仁書院。著有《石潭集》。」

吳心學

按《黃州府志》:「吳心學,號少虞,家世業農,一意孔孟之 學,敕斷家事,隱于似馬山中。鑿山開逕,倚石為壁,引 木為巢,于絕頂兩巖閒,面柱靜坐者久之。訪學求友, 足跡幾遍天下,收遺書數百卷,買舟而歸,講會益力, 以下學上達為宗,教人以即事即心為本。居山中凡 二十年而終。初入山鋤石得記云:『似馬山中出洞龍』」, 故學者以「洞龍」稱之。

程文德

按《野史程文德傳》:「文德字舜敷,永康人。初受業同府 章懋,為敦本之學。後與王守仁遊,復聞良知宗旨。嘉 靖八年進士第二,授翰林編修。嘗上《郊祀議》及《孝》《敬》 《勤》《儉》四詩。坐同年生楊名劾汪鋐事,下詔獄,謫信宜 典史。總督侍郎陶諧延主蒼梧書院。尋還信宜,創麗 澤書院以教學者。已,至高州,主高明書院。其教專主」 立志,士多信從。居三年,鋐罷。量移安福知縣,再遷兵 部員外郎。父憂歸,結廬墓側,終喪不入內。起兵部郎 中,擢廣東提學副使,未赴,改南京國子祭酒。先是,南 太常寺及國子監博士等官不得選臺諫。至是以文 德言,許入選。尋遭母憂,服闋,起禮部右侍郎。適俺答 犯京師,命分守宣武門。鄉民避寇者號擁郭外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