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
〈陳注〉此言愛敬二道,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
又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公明 儀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 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 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
〈大全〉西山真氏曰:「父母之意未形,而能逆之於其先,父母之志已形,而能承之于其後,非深於孝愛,以父母之心為心者不能。諭者,開說曉譬之謂。為人子者,平時能以理開曉其親,置之無過之地,猶臣之事君,格其非心,而引之當道也。其視有過而後諫者,功相百矣,故君子猶難之。」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 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涖官不敬, 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 遂,烖及于親,敢不敬乎?」
〈大全〉延平周氏曰:「居處莊者,慎其獨者也。能慎其獨,故以之在上則事君忠、涖官敬;以之在下則朋友信,戰陳勇,非君子之先務。故其序如此。」
亨熟羶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君子之所謂孝也 者,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眾之 本教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 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 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 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 「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陳注〉願,猶羨也,稱願,稱揚羡慕也。然,猶而也。《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眾之本教曰孝。」亦此意。言孝為教眾之本也。「其行曰養」,行,猶用也,言用之於奉養之閒也。「安為難」者,謂非勉強矯飾之敬也。「卒為難」者,謂不特終父母之身,孝子亦自終其身也。仁者,仁此者也。凡此字皆指孝而言也。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 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 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大全〉山陰陸氏曰:「夫孝出於同然,故推而放諸四海。如此即有不準,是背類反倫者也。」
又
《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 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大全〉嚴陵方氏曰:「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故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 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 不匱矣」;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 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 此之謂禮終。
〈陳注〉庶人思父母之慈愛,而忘己躬耕之勞,可謂用力矣。諸侯卿大夫士尊重于仁,安行于義,功勞足以及物,可謂用勞矣。「博施」,謂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備物」謂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可謂不匱矣。此即大孝尊親之事也。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 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 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 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 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 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 孝之道,予是以有憂色也。「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 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 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壹出 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陳注〉「無人為大」,言無如人最為大。〈大全〉馬氏曰:「身體髮膚不敢毀傷,所以不虧其體;立身揚名于後世,所以不辱其身。昔曾子啟手足之際,然後釋淵冰之懼。樂正子春門人也,安得而不憂乎?」
又
「《孝弟》發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修乎 軍旅」,眾以義死之而弗敢犯也。
〈陳注〉自朝廷至軍旅,其人可謂眾矣,然皆以「通達孝弟」之義,死于「孝弟」而不敢干犯也。
「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學」, 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大全〉延平周氏曰:「先王之于教,豈必諄諄而命之也哉?蓋行禮于此,而人得于彼而不知者,乃教之至也。」
《坊記》
子云:「善則稱親,過則稱己,則民作孝。」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