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1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外別有一物名孝弟乎?但方在性中,即但見仁義禮 智四者而已。仁便包攝了孝弟在其中,但未發出來, 未有孝弟之名耳。非孝弟與仁各是一物,性中只有 仁而無孝弟也。猶天地一元之氣,只有水火木金土, 言水而不曰江河淮濟,言木而不曰梧檟樲棘,非有 彼而無此也。伊川又云:「為仁以孝弟為本,論性則以 仁為孝弟之本。」此皆要言,細思之則自見矣。

大學衍義補

《躬孝弟以敦化》

《商書伊訓》曰:「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于家邦,終于四 海。」

臣按:先儒有言「孝弟之道達之天下而謂之立者,盡吾愛親之道于此,使天下之愛其親者莫不視我以為法,盡吾敬長之道於此,使天下之敬其長者莫不視我以為準」 ,此即所謂建中、建極也。愛敬之道既立于此,則愛敬之化必形于彼,始而一家、次而一國、終而四海之大,莫不各有親也,各有長也,亦莫不有愛「敬之心也。觀感興起,孝弟之心油然而生,則各親其親,各長其長,而天下平矣。」 臣惟天生人君,而付之以肇修人紀之任,必使三綱六紀皆盡其道,然後不負上天之所命。然其所以肇修之端,則在乎愛敬焉。愛敬既立,則由家而國而天下天下之人無不愛其親,敬其長,人人親親而長長,家家能愛而能敬。天下之人皆由吾君一人植立以感化之也。

《禮記》: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 順也。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 孝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

臣按:人君之愛其親、敬其長、盡吾為人子、為人少之禮耳,而非欲人之貴有親、貴用命而為之也。然而天下之人見吾愛吾之親、敬吾之長,則曰:「以萬乘之尊、四海之富猶且盡為人子之禮以愛其親、盡為人少之禮以敬其長,況吾儕小人哉?」 于是咸知以愛親為事而貴有親,於是由己父之親而推之,凡一家之親不敢以不愛焉,咸知以敬長為事而用其命。于是由己兄之命而推之,凡在上之命,無不順焉。是則人君之愛敬行之于一家,自然有以錯之于天下之大。此無他,以心感心,天下無異心,因化致化,天下無異化故也。

《論語》: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臣按:人之生也,得天地之理以為性,性之中則具此仁理,具此仁理自然便有此「和順之德,故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 ,是則所謂孝弟也。孝弟出于良心,自然不為逆理亂常之事,君子知其然,凡事必務于根本,根本既立然後推之以仁民愛物,無一民不得其生,無一物不得其性,皆由乎一念之仁。而一念之仁,則起于愛親而敬兄也。

《大學》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 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臣按:朱熹嘗言,「《大學》先說上行下效,則絜矩」 處是就政事上說,若但興起其善心不使得遂其心,雖能興起亦徒然耳,如政煩賦重,不得養其父母、畜其妻子,安得遂其善心?須是推己之心以及于彼,使彼仰足以事、俯足以育,方能使人。興起者聖人之化也,然有以化之而所以推而處之者可無其則乎?所謂則者矩也,矩者,所以為方之器也。先儒謂「匠欲為方,必先度之以矩。」 欲平天下者,以何物為矩而度之邪?亦惟此心而已。我心所欲,即人心所欲。我欲老吾老,長吾長,而人亦欲老其老,長其長,吾即推吾之所以欲老老長長之心而度天下之人心。知其心所欲老老長長,而無異于我也。以我之心度彼之心。吾之老者吾老之使之得以安其老;吾之長者吾長之使之得以遂其長。吾既得以遂吾「老之」 、「長之」 之心,而彼之有老、有長者亦得以遂其老之、「長之」 之願。而為其老者、長者又皆安其老、遂其長,無一人之不得其所,無一家之不如其意,無有廢而不舉之處,無有偏而不均之患,人人皆然,家家皆然。推之于國而國亦然,推之于天下,而天下亦莫不然。古之所謂「明明德于天下」 者,其端實在于此。蓋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心德之全在于仁,而行仁之本先乎孝弟,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行之之端于是乎啟,處之之則于是乎周,治國平天下之要道,孰有加于此哉。

《孟子》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頒白者不負 戴于道路矣。」

臣按:先儒有言,「古者道路之閒輕任併重任分,頒白者不提挈」 ,不特子弟代父兄之勞,凡行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