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5 (1700-1725).djvu/116

此页尚未校对

俗同。且楚攻齊之南陽,魏攻平陸,而齊無南面之心, 以為亡南陽之害小,不如得濟北之利大,故定計審 處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衡秦之勢,成楚國之 形危。齊棄南陽,斷右壤,定濟北,計猶且為之也。且夫 齊之必決于聊城,公勿再計。今楚、魏交退于齊,而燕 救不至,以全齊之兵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 之敝,則臣見公之不能得也。且燕國大亂,君臣失計, 上下迷惑栗腹。以十萬之眾五折于外,以萬乘之國 被圍於趙,壤削主困,為天下僇笑。國敝而禍多,民無 所歸心。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是墨翟之 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外之心,是孫臏之兵也,能見 于天下。雖然,為公計者,不如全車甲以報于燕。車甲 全而歸燕,燕王必喜;身全而歸于國,士民如見父母, 交游攘臂而議于世,功業可明。上輔孤主以制群臣, 下養百姓以資說士,矯國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 捐燕棄世,東游于齊乎?裂地定封,富比于陶、衛,世世 稱孤,與齊久存,又一計也。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願 公詳計而審處一焉。且吾聞之,「規小節者不能成榮 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 鉤,篡也;遺公子糾,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辱也。若此 三行者,世主不臣,而鄉里不通鄉。使管子幽囚而不 出,身死而不反於濟,則亦名不免為辱,人賤行矣,臧 獲且羞與之同名矣,況世俗乎?故管子不恥身在縲 絏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 之不信於諸侯。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名高天 下而光燭鄰國。曹子為魯將,三戰三北而亡地五百 里。鄉使曹子計不反顧,議不還踵,刎頸而死,則亦名 不免為敗軍禽將矣。曹子棄三北之恥而退與魯君 計桓公朝天下,會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枝桓公之 心于壇坫之上,顏色不變,辭氣不悖,三戰之所亡,一 朝而復之,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加吳越。若此二士 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以為殺身亡軀,絕世 滅後,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 棄忿悁之節,定「累世之功,是以業與三王爭流,而名 與天壤相弊也。願公擇一而行之。」燕將見魯連書,泣 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 殺虜于齊甚眾,恐已降而後見辱。喟然嘆曰:「與人刃 我,寧自刃。」乃自殺。聊城亂,田單遂屠聊城。歸而言魯 連,欲爵之。魯連逃隱于海上,曰:「吾與富貴而詘于人, 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

田光

按《史記刺客荊軻傳》:軻至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善 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頃之,會燕太子丹質秦,秦王 遇太子丹不善怨而亡歸求報秦王者,問其傅鞠武, 武對曰:「『燕有田光先生,其為人智深而勇沈,可與謀』。 太子曰:『願因太傅而得交於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 諾』。」出見田先生,道太子願圖國事于先生也。田光曰: 「敬奉教。」乃造焉。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田光 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 生留意也。」田光曰:「臣聞騏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 里;至其衰老,駑馬先之。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不知 臣精已消亡矣。雖然,光不敢以圖國事,所善荊卿可 使也。」太子曰:「願因先生得結交于荊卿,可乎?」田光曰: 「敬諾。」即起趨出。太子送至門,戒曰:「丹所報先生所言 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曰:「諾。」僂 行見荊卿,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今太子聞光 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 兩立,願先生留意也』。光竊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 願足下過太子于宮。」《荊軻》曰:「謹奉教。」田光曰:「『吾聞之, 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國之 大事也』。願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為行而使人 疑之,非節俠也。欲自殺以激荊卿曰:『願足下急過太 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荊軻遂見太 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 有頃而後言曰:「丹所以誡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 事之謀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豈丹之心哉?」

石奮子建 慶

按《漢書萬石君傳》:「萬石君石奮,其父趙人也,趙亡,徙 溫。高祖東擊項籍,過河內,時奮年十五,為小吏,侍高 祖。高祖與語,愛其恭敬,問曰:『若何有』?對曰:『有母,不幸 失明,家貧,有姊,能鼓瑟。高祖曰:『若能從我乎』?曰:『願盡 力』。於是高祖召其姊為美人,以奮為中涓,受書謁,徙 其家長安中戚里』」,以姊為美人故也。奮積功勞,孝文 時官至太中大夫,無文學,恭謹舉無與比。東陽侯張 相如為太子太傅,免選可為傅者,皆推奮為太子太 傅。及孝景即位,以奮為九卿,迫近憚之,徙奮為諸侯 相。奮長子建,次甲、次乙、次慶,皆以馴行孝謹,官至二 千石。於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 乃舉集其門,凡號奮為萬石君。孝景季年,萬石君以 上大夫祿歸老於家。以歲時為朝臣,「過宮門闕,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