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5 (1700-1725).djvu/53

此页尚未校对

師才、張義節,沙河趙君惠,南樂谷感德、魏縣毛仁,武 城茹智達,歷亭王師威、李肆仁,臨河」李文綢,湯陰后 斥奴,鼓城彭思義、陳屺、田《堤岳》,太原盧遺仁、王知道, 蒲州賈孝才,解縣衛元表,南岳張利見,安邑曹文行、 孫懷應,相里志降楊王操、邵元同、張衡、曹存勳、李文 褒、董文海、李文秀、張仙兒、張公憲,虞鄉董敬直,河東 張金城、呂神通、呂雲、呂志挺、呂元光、趙舉、張祐、姚熾、 張師德、馮巨源、杜山藏,河西郭文政,伊闕任仲濟、源 榮璧,汴州張士岩,陳留家師諒、董允恭,尉氏楊思貞, 中牟潘良瑗暨子季通,陽武時惠珣,封丘楊嵩珪,許 田李頤道,胙城蔡洪、石善雄暨孫彥威,朗山胡君才, 徐州皇甫恆,彭城尹務榮,荊州劉寶、長壽史摶,益州 焦懷肅、郭景華,郪縣曹少微,涪城趙煙,資陽趙光寓、 黃昪,梓潼馬冬王秦舉、王興嗣,依政、樊漪,巴西韋士 宗、文博、熒暨子詮,南鄭李貞吉,巢縣張進昭,萬載廖 洪,南陵蘇仲方,鄱陽張讚,樂平謝惟勤、沈普、姜崌,上 饒鮑嘉福、虞鎔真,句容張常洧,弋陽張球、李營暨子 凝、孫楚,貴溪黃舟,建昌熊士瞻,臨江袁鳴,贑縣謝俊, 餘杭何公弁、章成緬、方宗,建德何起門,桐廬祝希進, 諸暨張萬和,蕭山李渭、許伯會、戴恭、俞僅,信安徐知 新、徐惠諲,東陽應先、唐君祐,睦州許利川,建陽劉常, 邵武黃亙、張巨籛、吳海,泉山黃嘉猷,永泰王奭,皆事 親居喪,著至行者。萬年宋興貴,奉先張郛,澧陽張仁 興,櫟陽董思寵,湖城閻旻,高平雍仙高,湖城閻酆,正 平周思藝、張子英,曲沃張「君密、秦德方、馬元操、李君 則,太平趙德儼,隴西陳嗣,北海呂元簡,經城宋洸之, 單父劉《九江》、無棣徐文亮,樂陵吳正表,河閒劉宣、董 永,安邑任君義、衛開,龍門梁神義、賀見涉、張奇異,鄭 縣王元緒、寇元童,舒城徐行周,睦州方良琨,桐廬戴 元益,高安宋練,涇縣萬晏,弋陽李植,繁昌王丕,皆數 世同居者。」天子皆旌表門閭,賜粟帛,州縣存問,復賦 稅,有授以官者。唐時,陳藏器著《本草拾遺》,謂「人肉治 羸疾。」自是,民閒以父母疾,多刲股肉而進。又有京兆 張阿九、趙言、奉天趙正言、滑清泌、羽林飛騎啖榮祿、 鄭縣吳孝友、華陰尹義華、潞州張光玼、解縣南鍛、河 東李忠孝、韓放、鄢陵任客奴、絳縣張子英、平原楊仙 朝,樂工段日昇,河東將陳涉,襄陽馮子,城固雍孫八, 虞鄉張抱玉,《骨英》秀,榆次馮秀誠,封丘楊嵩珪、劉浩, 清池朱庭玉,弟庭金,繁昌朱歙縣黃芮、左千牛薛 鋒及河陽劉士約,或給帛,或旌表門閭,皆名在《國史》。 善乎,韓愈之論也!曰:「父母疾,亨藥餌,以是為孝,未聞 毀支體者也。苟不傷義,則聖賢先眾而為之。是不幸 因而且死,則毀傷滅絕之罪有歸矣。」安可旌其門以 表異之?雖然,委巷之陋,非有學術禮義之資,能忘身 以及其親,出於誠心,亦足稱者,故列十七八焉。廣明 後,方鎮凌法夸地千里,事不上聞,孝悌篤行之士,旌 命所不及。載小說者,名字不參見,他書不可錄。若李 知本、張志寬之屬,承上順下,有禮讓君子之風,故輯 而序之。

《鄭駙馬孝行記》
獨孤及

特進、駙馬都尉滎陽鄭曊潛曜其字,睿宗外孫,元宗 之甥,代國長公主之才子也。膚敏而文,生知純孝。開 元中,長公主寢疾,公年童稚,觿遂侍左右,帶不解,面 不靧者累月。嘗藥親禱,憂懇備至,而疾不瘳。乃刺血 濡翰,書為祝詞,請命于上下神祇,願以身代親之身。 乞靈祈死,泣盡繼血。既而誠達于神,感而遂契,徹筵 俟命,焚其章畢,獨「神道許」三字在,存于煨燼之中。翌 日,長公主疾閒,公固命左右勿敢言。其請天之章,公 之客尹靈琛之詞也。向微靈琛言之,則人莫知之者 矣。君子謂天道遠,人道邇,其死生冥運,吉凶陰騭,未 嘗與天同功也。而孝子竭誠上天,為感神符,靈貺,來 若嚮答。乃知行或精至,則幽冥不能「逃其應,而況人 乎?」鄭氏之子,其事親也,可謂孝矣。惟武王、周公,與天 合德,三壇之祝,宜有丕應。若公者,地在綺襦紈褲之 中,非有植璧秉珪之禮,而精神上達,神亦降福。非德 性純至,其孰能致感如此其速者歟?公開元二十八 年尚元宗第十二女臨晉長公主。主柔明而賢,輔佐 以禮。公力行好學,處貴不驕,跋履夷險,無替忠信。歷 太僕、光祿卿,嗣滎陽郡公,佩金印,列長戟,垂三十餘 載,克荷大業,而崇其家聲。「善而必慶,為不誣矣。懼他 日史氏闕疑也,故著之于篇。」

《奏孝子劉敦儒狀》
權德輿

右件人名儒史官之家,積成教義,至性誠孝,感動人 倫。母患風狂,心緒乖亂,無辜搒箠,常至僵仆。或凍于 積雪之下,或曝于赫日之中,腐爛皸瘃,略無完體。見 其楚毒,方上飲食敦儒蘇而復起,常懼人知,承順恬 然,不覺疾痛。因心之道,貫于神明,欲蓋彌彰,事久方 著,蒸蒸不匱,十有六年,貞元二十年,留守韋夏卿具 「狀奏聞,奉其年八月二十九日敕,宣付史館,旌表門 閭。臣至洛都,具詳事實,聞諸族類,布在風謠。今又十 年,不改其養。饑寒所迫,衣食闕然,晨昏所奉,朝不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