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5 (1700-1725).djvu/58

此页尚未校对

美,將「以為天下後世勸也。」公名相,字汝弼。弟曰棟,字 汝用。因併記之。俾子孫不忘焉。紹定二年。

《潭州諭俗文》
前人

古者教民,必以孝悌為本,其制刑亦以不孝不悌為 先。蓋人之為人異乎禽獸者,以其有父子之恩,長幼 之義也。《詩》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繼之曰:「欲報之德, 昊天罔極。」此言父母之恩與天同大,為人子者雖竭 其力,未足以報也。今乃有親在而別籍異財,親老而 供養多闕,親疾而救療不力,親沒而安厝弗時,不思 「此身從何而有罔極之報,當如是乎?至於兄弟天倫, 古人謂之『手足,言其本同一體也。今乃有以脣舌細 故而致爭,錐刀小利而興訟,長不卹幼,卑或陵尊,同 氣之親,何忍為此?潭湘舊俗,素稱淳厚,如前數者,未 必有之。太守此來,欲以義理訓民,未免預陳勸戒。已 行下州城及十二縣,自今民閒有孝行純至,友愛著 聞者,采訪得實,具申本州,當與優加旌賞,以為風俗 之勸。或其閒有昧於禮法之人,為不孝不悌之行,鄉 里父老,其以太守之言,曲加誨諭,令其悛改』。」昔後漢 陳元為母所訟,亭長仇香親到其家,教以人倫大義, 遂為孝子。《北史》:清河之民有兄弟爭財者,郡守蘇瓊 告以難得者兄弟,易「得者田宅。」遂感悟息訟,同居如 初。況此邦之人本來易化,以理開曉,必無不從。若上 違太守之訓言,下拒父老之忠告,則是敗常亂俗之 民,王法所加,將有不容已者。一陷刑戮,終身不齒,雖 悔何及。爾民其思之,毋忽。

《泉州勸孝文》
前人

當職昨以三事諭民,首及孝悌。數月以來,累據諸縣 申到,如黃章取肝以救母,劉祥取肝以救父。近又有 承信郎周宗強者,其母安人陳氏,得疾幾危,宗強割 股救療,母遂平復。雖非聖經所尚,然其孝心誠切,實 有可嘉。今忽據百姓吳拾同妻阿林,愬其子吳良聰 不孝,再三審問,具言其詳。當職忝為郡守,不能以禮 「義訓人,致使民閒有此悖逆,日夕慚懼,無地自容。周 承信除依條支賞外,特請赴州置酒三行,以示賓禮 之意,用旗幟、鼓樂、鞍馬、繖扇送歸其家。吳良聰罪該 極刑,姑與從輕杖脊二十,髡髮拘役一年,仍就市引 斷。」使人知孝於其親者,有司所深敬;不孝其親者,王 法所必懲。兼此邦之人,本來易化,只緣官司不加訓 勵,故有無知而輕犯者。今為爾民略陳大義。昔者聖 人作《孝經》一書,教人以事親之道。其紀孝行章曰:「孝 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 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孝 之始終,無出於此。所謂「居則致其敬」者,言子之事親, 常須恭敬,不得慢易。蓋父母者,子之天地也。為人而 慢天地,必有雷霆之誅;為子而慢父母,必有幽明之 譴。昔太守侍郎王公,見人禮塔,呼而告之曰:「汝有在 家佛,何不供養?」蓋謂人能奉親,即是奉佛;若不能奉 親,雖焚香百拜亦不佑。此理甚明,幸無疑焉。所謂「養 則致其樂」者,言子之養親,當有以順適其意,使之喜 樂也。「大凡高年之人,心常歡悅,則疾病必少,中懷戚 戚,則易損天年。」昔老萊子雙親年高,常著綵衣為兒 童戲,正以此也。今貧下之民,固無美衣珍膳以奉其 親,但能「隨力所有,盡其誠心。父母未食,子不先嘗;父 母尚寒,子不獨煖。父母有怒,和顏開解;父母有命,竭 力奉承。則尊者之心自然快樂,閨門之內」,盎然如春 矣。所謂「病則致其憂」者,言父母有疾,當極其憂慮也。 昔人有母病三年夜不解帶者,親年既高,不能無疾, 人子當躬自侍奉,藥必先嘗。若有名醫,不惜涕泣懇 告,以求治療之法,不必剔肝刲股,然後為孝。蓋身體 髮膚,受之父母,或不幸因而致疾,未免反為親憂。若 貧乏至甚,無力請醫,許詣「州自陳,當為遣醫診視,藥 粥之資,與從官給。至於喪祭二事,皆當以盡誠為主, 不暇一一開陳,獨有兩說,願因而勸戒。」竊聞民閒父 母有喪,富者則侈費而傷於禮,貧者則火化而傷於 恩。夫送終之禮,稱家有無,昔人所謂必誠必信者,惟 棺槨衣衾至為切要,其它繁文外飾,皆不必為。至如 佛家追薦之說,固茫昧難知。然昔有言:「天堂無則已, 有則君子登;地獄無則已,有則惡人入。」苟明此理,則 諂奉僧尼,廣修齋供,其為無益,灼然可知。又聞鄉俗 相承,親賓送葬,或至刲宰羊豕,酣醟杯觴,當悲而樂, 尤為非禮。至於貧窶之家,委之火化,積習歲久,視以 為常。曾不思古者背叛惡逆之人,乃有焚骨揚「灰之 戮。今親肉未寒,為人子者何忍付之烈焰,使為灰燼 乎?」言之猶可痛心,況復忍為其事。自今而後,富者則 願其削世俗不正之禮,省虛華無益之費。審欲為親 祈福,豈若捐金穀以濟饑貧。有若施藥施棺,無非美 事。儻能行此,福報自臻,何必索之渺茫,妄希因果。貧 者則願其勿以火化為便,苟稍可趁辦,何惜辦尋丈 之地以葬其親。必不得已,即仰陳乞於官地安厝,但 深掘坑坎,築土實封,亦勝於焚屍之慘。《經》曰:「孝悌之 道,通於神明。天下萬善,孝為之本。」若能勤行孝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