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殞,使其骨肉見所畫像,尚復何忍?君此圖一開卷,
當一流涕,毋為自苦。予將請之,轉示前之玩敵抽戍 者。使誤國者死有餘愧,而君其庶少寬乎?
《寧庵記》謝枋得
張仁叔葬本生母于邵武縣和平里之鶴巢原。墓去 故廬百步,有田四十畝,歲收禾三百秤。有蔬圃竹林, 悉施以養蓮社、報德堂佛者,命周覺先主之,擇其徒 一人守塚,匾其廬曰「寧庵」,合考妣二親而祠。春秋薦 蘋蘩,寒食灑麥飯,悉于田園收之。守塚人執祀事如 法,請張氏子孫主祭,其為寧親謀亦遠矣。仁叔垂涕, 洟而告某曰:「子知寧庵之義乎?予幼失怙恃,本生母 義父收張氏孤,教育之使成人。本生母義父捐世,予 無以酬恩,此庵之所以志予無涯之戚也。予幼誦《蓼 莪》詩,未知其情之真惻,今知之矣。予之生,親之所以 勞瘁也。予為赤子,飲乳于親之懷者三年,乳皆親之 血也。乳之盈涸,由飲食之豐約,勞苦」不可言。予為孩 提,親喜吾有兒矣,拊之則察其肥瘠而欣憂,蓄之則 候其饑飽而飲食。予能行,可以免其提攜矣。長之則 惟恐其體氣之不壯,育之惟恐其懷性之不敏。親行 而予不隨,顧之如有遺,吾行而親不隨,復之如有失。 其出也,腹我而語之曰:「吾行矣,汝在家毋登高而臨 深也。」其入也,腹我而語之曰:「吾歸矣,汝在家,必無人 念其饑飽寒燠也。」予漸長知學,親心可以少寬矣。憂 其壯而未有室也。既有室,慮其子孫未能眾多也。《詩》 以妻子好合,兄弟翕和,而後父母之心順。誠哉言乎! 予為貧,衣食奔走,親忍留之膝下,離家則戒之謹慎, 久客則願其速歸,夢想其勞逸,卜占其遠邇,倚門閭 而望,聽鳥鵲而喜,精神常役役,肝膽常懸懸也。自予 有生以來,吾親之心無一日得寧者,以予故。古之人 以生為勞,以老為逸,以死為息。吾親老而未嘗逸,今 其息乎?其心亦可以少寧乎?《詩》曰:「欲報之德,昊天罔 極。」終吾生,無以報吾親。言之則痛切,思之則悶絕。惟 孝子仁人,知棺美而槨厚,土深而水密。人「謂吾親可 以妥靈幽扄矣。予恐不足恃,所恃守塚有其人。守塚 者不足恃,所恃蓮社佛者為之主。蓮社佛者不足恃, 所恃者有田園以養其生。田園不足恃,所恃造物有 以鑒予之心。予之報親者誠有罪,予之思親者實可 憫。昊天明明,豈不能使吾親魂魄少寧乎?子盍為我 記之。」嗟乎!孝矣哉,仁叔思親之苦也。「人與天相去至 遠者形也,至近者心也。一念之善,人莫能知,而天必 知之;一事之善,人不能助,而天必助之。自今以往,甘 露自當應其誠,迅雷何忍驚其魄?燕或有增其土,鹿 不敢觸其松,虎狼亦能衛其墓,況于人乎?況于君家 之子孫乎?親可寧,子之心亦可寧矣。」楊坊十家市,習 俗以市道相尚,與《詩》《書》名家者異,邦人擇鄰者不居。 吾屢觀仁叔之家,晨昏一飯飲一蔬果,未獻祖考,不 敢嘗田廬,悉畀守塚者,居茅屋,聚數十學子,終日嘈 嘈教句讀,疲神耗氣以養生。事叔父母如事親,愛堂 弟如愛子,吾知其為孝弟忠信人也。問其師友,則續 溪楊公、玉溪黎公,學問有根源,豈習俗所能移哉?寧 親一念,天實臨之。某常執史筆,當大書其事,俾後來 傳孝友者證天道有所托而明,民極有所寄而立,斯 亦扶世傳道一端也。仁叔字子惠,家在蒼峰下,因以 自號云。
《孝友傳序》金·史
孝友者,人之至行也,而恆性存焉。「有子者欲其孝,有 弟者欲其友」,豈非人之恆情乎?為子而孝,為弟而友, 又豈非人之恆性乎?以人之恆情,責人之恆性,而不 副所欲者恆有焉。有竭力於是,豈非難乎?「天生五穀 以養人」,五穀之有恆性也。服田力穡,以望有秋,農夫 之有恆情也。五穀熟,人民育,豈異事乎?然以唐虞之 世,黎民阻饑,不免以命稷;百姓不親,五品不遜,不免 以命契。以是知順成之不可必,猶孝友之不易得也。 是故有年、《大有年》以異,書於聖人之經;孝友以至行, 傳于歷代之史。劭農興孝之教,不廢于歷代之政。孝 弟、力田,自漢以來有其科。章宗嘗言:「孝義之人,素行 已備,雖有希覬,猶不失為行善,庶幾」帝王之善訓矣。 夫金世孝友。見于旌表。載于史冊者。僅六人焉。作《孝 友傳》。
《孝友傳序》元·史
世言:「先王沒,民無善俗。」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若 也,而民以孝義聞者,蓋不乏焉。豈非天理民彝之存 于人心者終不可泯歟?上之人苟能因其所不泯者, 復加勸獎而興起之,則三代之治亦可以漸復矣。今 觀史氏之所載,其事親篤孝者,則有臨江劉良臣、汴 梁陳善、同官強安、瀋州高守質、安豐高澤、鞏昌王欽、 修,武員思忠,榆縣王士寧,河南朱友諒,泉州葉森,寧 陵呂德,汲縣劉淇,建昌鄭佛生,堂邑張復亨,保定邢 政,寧夏趙那海,臨潼任居敬,隴西周慶、徐德興,汝寧 李從善,華州要敬,《色目氏沙的》。其居喪廬墓者,則有 太原王構,萊州任梓,平灤王振,北京張洪範,登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