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5 (1700-1725).djvu/82

此页尚未校对

其質堅實,叩之琅琅有聲,其文細巧,其形靈怪。其莖 葉天成,不可名狀。平旦之香,艷晨之香,清「午之香平, 遠晡之香輕淡夜之香泠然而幽。」在昔漢唐武宣、元 肅之閒,時有產芝者,然武、宣皆九莖,元僅二莖,肅僅 一莖三花,猶告廟作歌製詩,大赦天下,藏諸祕府。貞 觀中亦產芝,有五莖,有十四莖。漢建初中亦有零陵 紫芝。太守沈酆奏獻,帝嘉悅,賜錢衣,會公卿,布告天 下。然未有如今上之「大德」格天,至孝通神,如今一本 五色,十八莖葉之盛者也。按《說文》:「芝,神草也。」又曰:「芝 為瑞,服之神僊,故曰神草。」王充曰:「角生於土,土氣和, 故芝草生。」《孝經援神契》曰:「王者德至於草木,則芝草 生。」《瑞命記》亦云:「王者仁慈則芝生。」蓋是時上方覽呂 子所進《孝經》,自聖躬經筵,青宮講習,宗潢勳戚、文武 臣工學士武人有司,朔朢各鄉立塾,皆以《孝經》頒告 天下。而上又躬行大孝,愾焉為終身之慕,有布蔬時 思之感,有孝道不足之歉,有未報罔極之歎。至於天 地祖宗,不敢與並,尤千古所未聞者。昔者堯階蓂產, 文境鳳鳴,《春秋》作而麒麟出,《孝經》成而黃玉降,則今 上表章《孝經》,相符天人感應之理,焉可誣也。昔神農 氏論有云:「山川雲雨,五行四時,陰陽,晝夜之積,以生 五色神芝,厥為聖王休祥。」嗚呼,帝先告之矣。

《孝經本義序》
前人

《孝經》繼《春秋》作,蓋堯舜以來帝王相傳之心法,而治 天下之大經大本也。此義不明而天下無學術矣,學 術荒而天下無德教矣。韓愈有言:堯以是傳之舜,舜 以是傳之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而不言是為何物,程 子曰:「傳孔子之道者,曾子一人而已。」而不言所傳何 事?《孝經》非孔子之傳曾子者乎?今夫天地,渾然氣耳, 而天地之性存焉。元氣混沌,孝在其中。父子之道,天 性也。性之德有四,而仁為長;大倫有五,而仁之於父 子為切;人之行有百,而孝為原。大哉孝乎!天不得無 以為經,地不得無以為義,人不得無以為行,帝王不 得無以治天下國家。昔者堯之時,雍本於親睦;舜之 風,動本於克諧。以至三代聖王,莫不以孝為治天下 之本。世道衰微,大義日晦,孔子欲以此道治天下,而 道不果行,乃作《孝經》以傳曾子。意者謂堯舜以來相 傳之心法,與治天下之大經大本,不可一日不明於 天下後世。而曾子篤實有孝行,故傳曾子以遞傳於 今,其意與《春秋》相表裡。乃或火於秦,紛於漢、唐,偽於 炫卲,黜於安石,於是訓詁家各出所見,非狃承學,即 爭竄《易》。不然,亦祇於家庭問視之一節求之,而不知 其為帝王相傳之心法,與治天下之大經大本,遂使 本旨大義愈不明於天下後世,而明王之治罔聞,富 彊刑名之學競起,邪慝禍亂之作交熾。嗚呼!有如天 子躬行此道於上,公卿輔之以教,諸侯大夫士庶人, 即堯、舜之時,雍風動,豈在遠哉?惜乎徒託之空言,而 不獲實見諸行事也。是故孔子自言曰:「吾志在《春秋》, 行在《孝經》。」夫五經不可無《春秋》,猶法律之不可無斷 例也;《春秋》不可無《孝經》,猶洪水之疏瀹決排,不可不 歸諸海也。子輿氏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春秋》成而亂 臣賊子懼,《孝經》成而察於天地,通於神明」,光於四海, 其道一也。大哉《孝經》乎!參兩儀,長四德,冠五倫,綱維 百行,總會六經,繼二帝、三王之統,以傳天下與後世。 然則堯、舜之傳是孔、曾之傳,宗其物事,蓋可思已。昔 元隱士釣滄子嘗言:聖人之經,安得竟廢不行?五百 年必有明王在上,興起振作,表章是經。今天子天縱 大孝,同揆堯、舜,而拳拳諭士人習《孝經》,以宋黜《孝經》 之年計之,適符五百之期,豈非天哉!愚不敏,學識淺 昧,猥以沈潛淹貫有年,乃敢拆衷群言,竊取大義,蓋 欲發明孔子傳堯舜以來相傳之心法,與治天下之 大經大本,而不規規於家庭問視之一節,或于孔曾 傳孝之本旨大義,不甚刺謬,而於經文一字不敢移 易,慎之也。「誠躬逢聖天子特加意表章,頒之學宮,而 躬行於上,以明教化于下,由是大義明而學術正,學 術正而德教興。天地之氣,吾之元氣;天地之性,吾之 至性;堯舜之親睦克諧,吾本也;堯舜之欽明溫恭,吾 本之本也。」則凡古明王之以孝治天下者,其仰參天 經,俯察地義,幽通神明,遠光四海,皆不越因心得之, 而又何屑乎富彊,何繁乎刑名,何憂乎邪慝!禍亂明 乎此,而帝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本,與其所以相傳之 心法,庶不晦于天下與後世。而學者之從事於孔、曾 之傳者,亦可以知所本矣。「崇禎十有一年戊寅正月 元日序。」

《恭進孝經疏》
前人

奏為恭進《孝經本義大全》,伏祈睿斷頒布,以羽翼化 理事:臣聞宋儒蔡沈言:「二帝三王之治本於道,二帝 三王之道本於心。」臣以為二帝三王之心本於孝。昔 堯親睦而時雍,舜齊栗而風動,禹致孝而祗台罔距, 湯思孝而肇修人紀,文武止孝達孝而汝墳遵化,四 海永清。大哉孝乎!天經地義,神明四海一以貫之,世 入《春秋》,孝治之道邈焉。孔子刪述六經,筆削《春秋》,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