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6 (1700-1725).djvu/79

此页尚未校对

按《和州志》:「劉瑄,北十三都人。成化二十二年大荒,瑄 出穀助賑,三里每月放賑二次。知縣賜勞,以嘉其義。 又出稻榖一千石,貯和州和豐倉備賑。」

陳範子輿

按《蘇州府志》:「陳範,字公式,吳縣人。掌鄉賦,不習武斷, 事集而民不擾。成化壬寅,大祲,出穀賑窮,所活甚眾。 當大雪,行道上,見旁舍一童子病臥,氣垂絕,掖歸調 治,給衣糧遣之。歲必施棺。嘗為故人葬三喪,凡婣族 鄉黨每加厚恤焉。子輿,字朝庸,以子霖貴受封。輿承 父志,亦嘗飼饑。忤劉瑾逮訊,範坦然不驚曰:『子為忠 直臣,吾何憂哉』?」兩世並享上壽。

楊誠

按《涿州志》:「楊誠自始祖楊朵羅,八世同居。弘治元年, 詔遣有司羊酒獎勸。」

劉湖

按《四川總志》:「劉湖,閬中人。弘治初,歲饑,湖捐金於公 家,奉檄散濟,全活甚眾。」

周銘

按《岳州府志》:「周銘,性剛方,輕財重義。歲大饑,銘前後 出穀一千餘石賑濟,千餘口,咸賴存活。弘治七年,旌 表其里曰『義民』。」

姚憲

按《寧波府志》:「姚憲,字式之,資性孝友,事母備極甘旨, 母未嘗不敢入口。先是父英有養子,父卒,析產與均。 嘗早出,得遺金于道,俟至日中還其人。弘治八年,由 貢授吉水訓導,諸生貧乏者,輒分俸助之,人皆高其 誼焉。」

吳夔

按《衢州府志》:「吳夔,字學夔,教諭永春,後諭濰縣吳士 沈孟淵,卒不能斂,賻以金。鄉人崔巍兄弟以疾卒,斂 以歸葬,恥附逆瑾,致仕家居。僉憲韓邦奇夔之門生, 分巡三衢。龍游胡癩頭遺數百金求釋罪,拒之甚嚴。 二守喬遷亦門生,訊西安梁宰獄,以二百金遺夔,求 囑免罪,毅然辭謝。其剛介類如此。性孝友,吮母疽,父」 喪廬墓。讓兄室,捐田祀先。

吳琚

按《建昌府志》:「吳琚,字時用,號止庵,南城人。弘治閒人。 少知慕古,終日簡默。有言人之短者,即不答,徐曰:『吾 輩不應如此』。人多愧服。有詩名一時,有司鄉達咸造 其廬。性安恬淡,嘗有句曰:『若教風遞書聲去,恐惹人 將物色來』。」

陳寅

按《臨海縣志》:「陳寅,字永慎,號介軒。好學篤行,當道奏 薦駙馬,抗志不從。常傾己囊助建緱城方正學祠。弘 治閒貢,授吳縣訓導,改江西建昌,端範迪教,士子矜 式。陞教諭,不就,乞休歸養,克敦孝道,閭里稱之。所著 有《介軒集》。」

楊廷用

按《四川總志》:「楊廷用,宜賓人,弘治中任應天府治中。 素行端嚴,剛介不屈,居喪廬墓,恤孤讓田。某母死而 不能殯,捐資助之。鄉人服其惇義。」

袁思瓊

按《池州府志》:「袁思瓊,尚義好施,內外雍肅,五世同居, 建儒學明倫堂,創石橋。弘治閒,表其門,優以肉帛。」

高隆

按《淮安府志》:「高隆,鹽城人。弘治癸亥,歲大歉,死者枕 藉,隆瘞男婦數千人。」

方諭孫一坤 曾孫懋功

按《池州府志》:「方諭,弘治閒,捐穀二百五十石賑饑。孫 一坤于萬曆十六七年,竭廩活人甚眾,施槥無數。命 子懋功學醫施藥。懋功至七十七歲,臨終之時,藥籠 猶在手也。」

劉甫

按《樂亭縣志》:「劉甫,嵩林兒社人。自明初至弘治閒,六 世同居,凡內外婚葬,禮義必均,咸無後言。巡方嘉其 賢,命知縣田登具禮旌異。」

鄭安

按《房山縣志》:「鄭安,字世寧,通之孫。幼穎異,性孝友。家 貧,及冠,方讀書,刻苦六七載,學遂博洽,累舉不第,貢 于弘治戊午。待兄寬,情意懇篤。任膚施令,政尚惠貧。 年五十方得子,曰:『萬事足矣』。即解印綬歸,家貲悉讓 于兄,植樹百餘株,為貧者助棺。平居教授生徒,以忠 孝為先,門人遊宦者,多持大節云。」

林守成

按《荊州府志》:「林守成,成化初,商人以漆器一寄守成 而去。弘治中,商始來。適守成遠出,商意以其漆不存, 乃告之官。守成歸,致漆縣庭,封識如故。啟視,漆乾結, 惟中存一滴濡耳。官嗟嘆良久,杖其商而賜守成米 肉,以旌其義。」

劉鵬

按《萊州府志》:「劉鵬,昌邑人,性好施。弘治閒,歲饑,餓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