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名,稱之曰「譙夫子。」有繪像祀之者,久而不衰。定 《易》學得之程頤,授之胡憲、劉勉之,而馮時行、張行成 則得定之餘意者也。定後不知所終,樵夫牧童往往 有見之者,世傳其為仙云。初,程頤之父珦常守廣漢, 頤與兄顥皆隨侍游成都,見治篾箍桶者挾冊,就視 之則《易》也,欲擬議致詰,而篾者先曰:「若嘗學此乎?」因 指《未濟》男之窮以發問。二程遜而問之,則曰:「三陽皆 失位。」兄弟渙然有所省,翌日再過之,則去矣。其後袁 滋入洛,問《易》於頤,頤曰:「《易》學在蜀耳,盍往求之?」滋入 蜀訪問,久無所遇。已而見賣醬薛翁於眉卭間,與語, 大有「所得,不知所得何語也。」憲、勉之、滋皆閩人,時行、 行成蜀人,郭曩氏及篾叟、醬翁皆蜀之隱君子也。
王忠民
按《宋史隱逸傳》:「王忠民,潁陽人,世業醫。忠民幼通經 史,自靖康以來,數言邊方利害於朝,累召弗至。高宗 渡江,忠民隱居不出,諸鎮翟興等皆重之,弗能致。張 浚授以迪功郎,不受。興徙治藥川,忠民避地南下,遇 商虢鎮撫使董先於內鄉,留軍中,事以師禮。時劉豫 僭立,忠民作《九思圖》及定亂四象,達之金主。及鏤板」 印圖,散於偽境,以明天下之義。紹興三年,翟宗薦其 忠節於朝,特授宣教郎,詔董先津遣詣行在。既至,宰 相呂頤浩、簽書樞密院事徐俯見之,皆拜舍於政府。 忠民上疏辭官,言:「臣憤金人無道,故三上金主書,乞 還二帝本心報國,非冀名祿。」上不許。忠民以誥寘牘 中藏七寶山下,力懇求去,復依董先軍中,遂不出。
蘇庠
按《宋史王忠民傳》:「時又有蘇庠者,丹陽人,紳之後,頌 之族也。少能詩,蘇軾見其《清江曲》,大愛之,由是知名。 徐俯薦其賢,上特召之,固辭。又命守臣以禮津遣,庠 辭疾不至,以壽終。」
劉勉之
按《宋史隱逸傳》:「劉勉之,字致中,建州崇安人。自幼強 學,日誦數千言。踰冠,以鄉舉詣太學。時蔡京用事,禁 止毋得挾元祐書,自是伊洛之學不行。勉之求得其 書,每深夜,同舍生皆寐,乃潛抄而默誦之。譙定至京 師,勉之聞其從程頤遊,邃《易》學,遂師事之。已而厭科 舉業,揖諸生歸,見劉安世、楊時,皆請業焉。及至家,即」 邑近郊結草為堂,讀書其中,力耕自給,澹然無求于 世。與胡憲、劉子翬相往來,日以講論切磋為事。紹興 間,中書舍人呂本中疏其行義志業以聞,特召詣闕。 秦檜方主和,慮勉之見上持正論,乃不引見,但令策 試後省給札而已。勉之知不與檜合,即謝病歸。杜門 十餘年,學者踵至,隨其材品為說聖賢教學之門,及 前言往行之懿。所居有白水,人號曰「白水先生。」賢士 大夫自趙鼎以下,皆敬慕與交。後秦檜益橫,鼎竄死, 諸賢禁錮,勉之竟不復出。勉之一介不妄取。婦家富 無子,謀盡以貲歸於女,勉之不受,以畀族之賢者,命 之奉祀。其友朱松卒,屬以後事,且戒其子熹受學。勉 之經理其家,而誨熹如子姪。熹之得道,自「勉之始。」紹 興十九年,卒,年五十九。
胡憲
按《宋史隱逸傳》:「胡憲,字原仲,居建之崇安。生而靜慤, 不妄笑語。長從從父胡安國學,平居危坐植立,時然 後言,雖倉卒,無疾言遽色,人犯之未嘗校。紹興中,以 鄉貢入太學。會伊洛學有禁,憲獨陰與劉勉之誦習 其說。既而學《易》於譙定,久未有得。定曰:『心為物漬,故 不能有見,惟學乃可明耳』。憲喟然歎曰:『所謂學者,非 克己工夫耶』?」自是一意下學,不求人知。一旦,揖諸生 歸故山,力田賣藥,以奉其親。安國稱其有隱君子之 操,從遊者日眾,號籍溪先生,賢士大夫亦高仰之。折 彥質、范沖、朱震、劉子羽、呂祉、呂本中共以其行義聞 於朝,上特召之,憲辭母老。及彥質入西府,又言於上, 趣召愈急,憲力辭。乃賜進士出身,授左迪功郎,添差 建州教授。憲猶不屈,太守魏矼遣行義諸生入里致 詔,且為手書陳大義,開譬甚力。憲不得已就職,日與 諸生接訓,以為己之學。「聞者始而笑,中而疑,久而觀 其所以修身事親接人者,無一不如所言」,遂翕然悅 服。郡人程元以篤行稱,龔何以廉節著,皆迎致,俾參 學政,學者自是大化。因七年不徙官,以母年高,不樂 居官舍,求監南嶽廟以歸。久之,起為福建路安撫使 司屬官。時帥張宗元榷鹽急,私販者銖兩亦重坐。憲 告以為政大體,宗元不悅,憲復請祠而去。秦檜方用 事,諸賢零落,憲家居不出。檜死,以大理司直召,未行, 改祕書正字。既至,次當奏事,而病不能朝,乃草疏言: 「金人大治汴京宮室,勢必敗盟。今元臣宿將惟張浚、 劉錡在,識者皆謂金果南牧,非此兩人莫能當。願亟 起之,臣死不恨。」時兩人皆為積毀所傷,未有敢顯言 其當用者,憲獨首言之。疏入,即求去。上嘉其忠,詔改 秩與祠歸。初,憲與劉勉之俱隱,後又與劉子翬、朱松 交。松將沒,屬其子熹受學於憲與勉之子翬熹,自謂 從三君子遊,而事籍溪先生為久。方憲之以館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