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大且遠,小人則所見者小且近。君子之志,所慮者 豈止其一身,直慮及天下千萬世。小人之慮,一朝之 忿,曾不遑恤其身。天地之間皆有對,有陰則有陽, 有善則有惡。君子小人之氣常相停。但六分君子則 治,六分小人則亂,七分君子則大治,七分小人則大 亂。如是則堯舜之世不能無小人。蓋堯舜之世,只是 以禮樂法度驅而之,善盡其道而已。然言『比屋可封』 者,以其有教,雖欲為惡,不能成其惡。君子好成物, 故吉;小人好敗物,故凶。義理與客氣常相勝,只看 消長分數多少,為君子小人之別。義理所得漸多,則 自然知得客氣消散得漸少。消盡客氣者,是」大賢。 問:「君子之與小人處也,必有侵陵困辱之患,則如之 何?」曰:「於是而能反己兢謹,以遠其禍,則德益進矣。《詩》 不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五峰胡氏曰:「君子畏天命,順天時,故不行驚眾駭俗 之事而常中。小人不知天命,以利而動,肆情妄作,故 行驚眾駭俗之事,必其無忌憚而然也。知人之道, 驗之以事,而觀其辭氣,從人反躬者,鮮不為君子,任 己蓋非者,鮮不為小人。」
朱子曰:「知人之難,堯、舜以為病」,而孔子亦有聽言觀 行之戒。然以予觀之,此特為小人設耳,若皆君子,則 何難知之有哉!蓋天地之間,有自然之理。凡陽必剛, 剛必明,明則易知;凡陰必柔,柔必暗,暗則難測。故聖 人作《易》,遂以陽為君子,陰為小人。其所以通幽明之 故,類萬物之情者,雖百世不能易也。予嘗竊推《易》說 以觀天下之人,「凡其光明正大,疏暢洞達,如青天白 日,如高山大川,如雷霆之為威而雨露之為澤,如龍 虎之為猛,而麟鳳之為祥,磊磊落落,無纖芥可疑者, 必君子也。而其依阿淟涊,回互隱伏,糾結如蛇蚓,瑣 細如蟣虱,如鬼域狐蠱,如盜賊詛咒,閃倏狡獪,不可 方物者,必小人也。」君子小人之極既定於內,則其形 於外者,雖言談舉止之微,無不發見,而況於事業文 章之際,尤所謂粲然者。彼小人者雖曰難知,而亦豈 得而逃哉!
勉齋黃氏曰:「古之君子,非仁不存,非禮不立,非義不 行,所貴者良貴,所樂者真樂。人之知,不知世之用不 用,於我何與焉?貧富、貴賤、生死、禍福,日交乎前,不暇 顧也。後之君子,心之所固有,事之所當行,何者為禮, 何者為義,何者為智,懵然莫覺也,功名而己耳,利祿 而已耳。以區區之私意小智,汲汲然求售於人,慮人 之不己用也,委曲遷就以求順於人。幸而得志,侈然 以為莫己若也,小不如意,則戚戚然幾不能以終日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