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2 (1700-1725).djvu/91

此頁尚未校對

異恆人,每行,觀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難乎?」邕乃止。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歎,有動 於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 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 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陳 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 得。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 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 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 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 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 訕議。」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 紀也;制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獄 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時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 涕。北海鄭元聞而歎曰:「漢世之事,誰與正之?」兗州、陳 留聞,皆畫像而頌焉。其撰集《漢事》,未見錄,以繼後史。 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之 亂,湮沒多不存。所著詩、賦、碑、誄、銘、讚、連珠、箴、弔、論、議、 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勢、祝文、章表、書、記,凡百 四篇,傳於世。

按《郭泰傳》:「泰卒,四方之士千餘人皆來會葬,同志者 乃共刻石立碑,蔡邕為文。既而謂盧植曰:『吾為碑銘 多矣,惟郭有道無愧色耳』。」

按:《事文玉屑》:蔡邕題曹娥碑後八字曰:「黃絹幼婦,外 孫虀臼。後楊修一見識之,曹操行三十里,方悟曰:『有 智無智,較三十里』。」

按《搜神記》:蔡邕嘗至柯亭,以竹為椽,邕仰盼之曰:「良 竹也。」取以為笛,發聲遼亮。一云:邕告吳人曰:吾昔嘗 經會稽高遷亭,見屋東間第十六竹椽可為笛。取用, 果有異聲。

按《列女傳》:「蔡邕女琰,嫁衛仲道為妻。遭亂,為胡騎所 獲,沒於匈奴左賢王者十二年,為生二子。曹操素善 邕,痛其無後,以金璧贖之。琰自傷失節,不忘二子,為 作《悲憤》一篇。」

按《枕譚》:昔人謂蔡邕無子,《邕傳》亦不言有子無子,書 悉以授王粲。按《羊祜傳》,「祜,蔡邕外孫,景獻皇后同母 弟。祜討逆有功,將進爵土,乞以賜舅子蔡襲,詔封襲 關內侯。」然則邕實有子,其女亦不止文姬一人可知。 此可補傳缺。

按《野客叢談》:「羊祜父衜,先娶孔融女,後娶蔡邕女。孔 氏生發,蔡氏生承。祜時發與承俱病,度不能兩存,乃 專心養發,故得濟。承竟病死。其賢如此,視古烈女何 愧?」後漢·《蔡邕傳》無聞。

按《群書考索》:蔡邕女琰,博學有才辨。曹操因事問曰: 「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記憶之否?」文姬曰:「昔亡父 賜書四千卷,餘流離塗炭,罔有所存憶,纔四百餘篇, 給紙筆書之,文無遺誤。」 又曰:蔡琰,邕之女,年六歲。 邕夜彈琴,絃絕,問之,琰曰:「第一絃。」復故折一絃,曰:「『第 四絃也』。邕曰:『偶中耳』。琰曰:『昔季札觀風,知四國興衰; 師曠吹律知南風不競』。」由是言之,何得不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