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3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之饒,構說官長,終於不破。」此亦谷口之謠,載在史篇。 謂宜復下郡縣,以詳當今之計。荊、揚、兗豫,汙泥之土, 渠塢之宜,必多此類,最是不待天時而豐年可獲者 也。以其雲雨生於畚臿,多稌生於決泄,不必望朝隮 而黃潦臻,「禜山川而霖雨息。是故兩周爭東西之流, 史起惜漳渠之浸,明地利之重也。宜詔四州刺史,使 謹按以聞。」又昔魏氏徙三郡人在陽平頓丘界,今者 繁盛,合五六千家。二郡田地逼狹,謂可徙遷西州,以 充邊土。賜其十年之復,以慰重遷之情。一舉兩得,外 實內寬。增廣窮人之業,以闢西郊之田,此又農「事之 大益也。」轉佐著作郎,撰《晉書帝紀》十志。遷轉博士,著 作如故。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 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 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 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書,大略與《春秋》 皆多相應。其中《經》《傳》大異,則云「夏年多,殷益干啟位, 啟殺之。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自周受命,至穆王 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 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 同。《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卦下《易 經》一篇,似《說卦》而異。《公孫段》二篇,公孫段與邵陟論 《易》;《國語》三篇,言楚晉事,名三篇,似《禮記》,又似《爾雅》《論 語;師春》一篇,書,《左傳》諸卜筮,師春似是造書者姓名 也。《瑣語》十一篇,諸國卜夢妖怪相書也。《梁丘藏》一篇, 先敘魏之世數,次言丘藏金玉事;《繳書》二篇,論弋射 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曆》二篇,鄒子談天類也。《穆 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見帝臺西王母圖。 「詩一篇,畫贊之屬也。」又《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 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 簡書折壞,不識名題。冢中又得銅劍一枚,長二尺五 寸,漆書皆科斗字。初發冢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 之,多燼簡斷札,文既殘闕,不復詮次。武帝以其書付 祕書,校綴次第,尋考指歸,而以今文寫之。晳在著作, 得觀《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遷尚書郎。武帝嘗問 摯虞三日曲水之義,虞對曰:「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以 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村人以為怪,乃招攜之 水濱洗袚,遂因水以汎觴,其義起此。」帝曰:「必如所談, 便非好事。」晳進曰:「虞小生,不足以知,臣請言之。昔周 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汎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波。」又秦 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曰:「令君 制有西夏,乃霸。」諸侯因此立為曲水。二漢相緣,皆為 盛集。帝大悅,賜晳金五十斤。時有人於嵩高山下得 竹簡一枚,上兩行科斗書,傳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 張華以問晳,晳曰:「此漢明帝《顯節陵中策文》也。」檢驗 果然,時人伏其博識。趙王倫為相國,請為記室。晳辭 疾罷歸,教授門徒。年四十卒。元城市里為之廢業。門 生故人,立碑墓側。晳才學博通,所著《三魏人士傳》《七 代通記》《晉書紀志》,遇亂亡,失其《五經通論》《發蒙記》《補 亡》詩文集數十篇,行於世云。

郤詵

按《晉書》本傳:「詵字廣基,濟陰單父人也。父晞,尚書左 丞。詵博學多才,瓌偉倜儻,不拘細行,州郡禮命並不 應。泰始中,詔天下舉賢良直言之士,太守文立舉詵 應選。詔曰:『蓋太上以德撫時,易簡無文。至於三代,禮 樂大備,制度彌繁,文質之變,其理何由?虞夏之際,聖 明係踵,而損益不同。周道既衰,仲尼猶曰從周,因革』」 之宜,又何殊也。聖王既沒,遺制猶存,霸者迭興而翼 輔之,王道之缺,其無補乎?何陵遲之不反也?豈霸德 之淺歟,期運不可致歟?且夷吾之智,而功止於霸,何 哉?夫昔人之為政,革亂亡之弊,建不刊之統,移風易 俗,刑措不用,豈非化之盛歟?何修而嚮茲?朕獲承祖 宗之休烈,於茲七載,而人未服訓,政「道罔述,以古況 今,何不相逮之遠也!雖明之弗及,猶思與群賢慮之, 將何以辨所聞之疑昧,獲至論於讜言乎?加自頃戎 狄內侵,災害屢作,邊甿流離,征夫苦役,豈政刑之謬 將有司非其任歟?各悉乃心,究而論之,上明古制,下 切當今。朕之失德,所宜振補,其正議無隱,將敬聽之。」 詵對曰:「伏惟陛下以聖德君臨,猶垂意於博採,故招 賢正之士,而臣等薄陋,不足以降大問也。是以竊有 自疑之心,雖致身於闕庭,亦僶俛矣。」伏讀《聖策》,乃知 下問之旨篤焉。臣聞上古推賢讓位,教同德一,故《易》 簡而人化;三代世及季末相承,故文繁而後整;虞夏 之相因,而損益不同,非帝王之道異,救弊之路殊也。 周當二代之流,承彫偽之極,盡禮樂之致,窮制度之 理,其文詳備。仲尼因時宜而曰「從周」,非殊論也。臣聞 聖王之化先禮樂,五霸之興勤政刑,禮樂之化深,政 刑之用淺,勤之則可以小安,墮之則遂陵遲,所由之 路本近,故所補之功不侔也。而齊桓失之,葵丘,夷吾 淪於小器,功止於霸,不亦宜乎?《策》曰:「建不刊之統,移 風易俗,使天下洽和」,何修而嚮茲?臣以為莫大於擇 人而官之也。今之典刑,匪無一統,宰牧之才,優劣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