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5 (1700-1725).djvu/2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述意。正始之末,任屬記言,撰緝餘暇,乃刊著趙、燕、秦、

夏、涼、蜀等遺載,為之贊序,褒貶評論。先朝之日,草構 悉了,唯有李雄《蜀書》,搜索未獲,闕茲一國,遲留未成。 去正光三年,購訪始得,討論適訖,而先臣棄世。凡十 六國,名為「《春秋》,一百二卷,近代之事,最為備悉。未曾 奏上,弗敢宣流。」今繕寫一本,敢以「仰呈。倘或淺陋,不 回睿賞。乞藏祕閣,以廣異家。」子元後謀反,事發逃竄, 會赦免,尋為其叔鶤所殺。按十六國春秋一百二卷今流傳止存百卷闕序例

年表二篇

袁飜

按《魏書》本傳:「飜字景翔,陳郡項人也。父宣,有才筆,為 劉彧青州刺史沈文秀府主簿。皇興中,東陽州平,隨 文秀入國,而大將軍劉昶每提引之,言是其外祖淑 之近親,令與其府諮議參軍袁濟為宗。宣時孤寒,甚 相依附。及飜兄弟官顯,與濟子洸、演遂各淩競,洸等 乃經公府,以相排斥。飜少以才學擅美一時,初為奉」 朝請。景明初,李彪在東觀,飜為徐紇所薦,彪引兼著 作佐郎,以參史事。及紇被徙,尋解。後遷司徒祭酒、揚 烈將軍、尚書殿中郎。正始初,詔尚書、門下於金墉中 書外省考論律令,飜與門下錄事常景孫超、廷尉監 張虎、律博士侯堅固、治書侍御史高綽、前軍將軍邢 苗、奉車都尉程靈虯、羽林監王元龜、尚書郎祖瑩宋 世景、員外郎李琰之、太樂令公孫崇等並在議限。又 詔太師、彭城王勰、司州牧、高陽王雍、中書監京兆王 愉、前青州刺史劉芳、左衛將軍元麗、兼將作大匠李 韶、國子祭酒鄭道昭、廷尉少卿王顯等入預其事。後 除豫州中正。是時,修明堂、辟雍。飜議曰:「謹案《明堂》之 義,古今諸儒論之備矣。異端競構,莫適所歸。故不復 遠引經傳,旁採紀籍,以為之証,且論意之所同,以詶 詔耳。蓋唐虞已上,事難該悉;夏殷已降,校可知之。謂 典章之極,莫如三代。郁郁之盛,從周斯美。制禮作樂, 典型在焉。遺風餘烈,垂之不朽。」案《周官·考工》所記,皆 記其時事。具論夏、殷名制,豈其紕繆?是知明堂五室, 三代同焉,配帝象行,義則明矣。及《淮南呂氏》與《月令》 同文,雖布政班時,有堂個之別,然推其體例,則無九 室之證。既而世衰禮壞,法度淆弛,《正義》殘隱,妄說斐 然。明堂九室,著自《戴禮》,探緒求源,罔知所出,而漢氏 因之,自欲為一代之法。故鄭元云:「周人明堂五室,是 帝一室也,合於五行之數。」《周禮》依數以為之室,德行 於今,雖有不同,時說昺然。本制著存,而言無明文,欲 復何責?本制著存,是周五室也;於今不同,是漢異周 也。漢為九室,略可知矣,但就其此制,猶竊有懵焉。何 者?張衡《東京賦》云:「乃營三宮,布教班常,複廟重屋,八 達九房。」此乃明堂之文也。而薛綜注云:「房,室也。」謂堂 後有九室。堂後九室之制,非巨異乎?裴頠又云:「漢氏 作四維之個,不能令各據其辰,就使其像可圖,莫能 通其居用之禮,此為設虛器也。」甚知漢世徒欲削滅 周典,捐棄舊章,改物創制,故不復拘於載籍。且鄭元 之詁訓三禮,及釋五經,異義並盡,思窮神故,得之遠 矣。覽其《明堂圖義》,皆有悟人意,察察著明,確乎難奪, 諒足以扶微闡幽,不墜周公之舊法也。伯喈損益漢 制,章句繁雜,既違古背新,又不能易元之妙矣。魏晉 書紀,亦有明堂祀五帝之文,而不記其經始之制,又 無坦然可準。觀夫今之基址,猶或髣髴,高卑廣狹,頗 與《戴禮》不同。何得以意抑心,便謂九室可明?且三雍 異所,復乖盧蔡之義,進退亡據,何用經通?晉朝亦以 穿鑿難明,故有「一屋」之論,並非經典正義。皆以意妄 作,茲為不典,學家常談,不足以範時軌世。皇代既乘 乾統曆得一馭宸,自宜稽古則天,憲章文武,追蹤周 孔,述而不作,四彼三代,使百世可知。豈容虛追子氏 放篇之浮說,徒損經紀雅誥之遺訓。而欲以支離橫 議,指畫妄圖,儀刑宇宙,而貽來「葉者也。又北京制置, 未皆允帖,繕修草創,以意良多。事移禮變,所存者無 幾,理苟宜革,何必仍舊。且遷都之始,日不遑給,先朝 規度,每事循古,是以數年之中,悛換非一。良以永法 為難,數改為易。何為宮室府庫,多因故跡,而明堂辟 雍,獨遵此制,建立之辰,復未可知矣。」既猥班訪逮,輒 輕率瞽言,明堂「五室,請同周制;郊建三雍,求依故所。 庶有會《經誥》,無失典刑。識偏學疏,退慚謬浪。」後議選 邊戍事,飜議曰:「臣聞兩漢警於西北,魏、晉備在東南, 是以鎮邊守塞,必寄威重,伐叛柔服,實賴溫良。故田 叔、魏尚,聲高於沙漠;當陽、鉅平,績流於江、漢。紀籍用 為美談,今古以為盛德。自皇上以叡明纂御,風凝化」 遠,威厲秋霜,惠霑春露,故能使淮海輸誠,華陽即序, 連城請面,比屋歸仁,懸車劎閣。豈伊《曩載》,鼓譟金陵, 復在茲日。然荊揚之牧,宜盡一時才望;梁郢之君,尤 須當今秀異。自比緣邊州郡,官至便登,疆場統戍,階 當即用。或值穢德凡人,或遇貪家惡子,不識字民。溫 恤之方,唯知重役,殘忍之法,廣開戍邏,多置帥領,或 用其左右姻親,或受人財貨請屬,皆無防寇禦賊之 心,唯有通商聚斂之意。其勇力之兵,驅令抄掠,若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