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7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筋,身見白骨而猶視息,四體分落乃方絕命,以此示 人,非平世事也。今四方長吏競為殘暴,婺州先斷賊 手足,然後斬之以聞。壽州巡檢使磔賊於闤闠之中, 其旁猶有盜物者,使嚴刑可誡於眾,則秦之天下無 叛民矣。臣以謂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 帝嘉納其言。景德中,舉賢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祕書 丞、通判信州。東封泰山,獻《殊祥錄》,改太常博士、直集 賢院。祀汾陰,幸亳州,命修車駕所過圖經,獻《宋雅》一 篇。遷尚書祠部員外郎。坐發國子監諸科非其人,降 監潁州稅。數月,召還。久之,判三司磨勘司。上言:「官物 在籍而三司移文釐正,或其數細微,輒歷年不得報, 徒擾州縣。自今官錢百穀、斗帛二尺以下,非欺給者, 除之。」真宗雅眷詞臣,其典掌誥命,皆躬自柬拔。擢知 制誥,判登聞鼓院,糾察在京刑獄,累遷左司郎中,為 翰林學士,儤直未滿卒。仁宗憐之,召其妻盛氏至禁 中,賜以冠帔。易才學贍敏過人,數千百言,援筆立就。 又善尋尺大書行草,及喜觀佛書,嘗校《道藏經》,著《殺 生戒》,有《金閨》《瀛州》《西垣制集》一百五十卷,《青雲總錄》 《青雲新錄》《南部新書》《洞微志》一百三十卷子彥遠、明 逸,相繼皆以賢良方正應詔。宋興以來,父子兄弟制 策登科者,錢氏一家而已。

李覯

按《宋史儒林傳》,「覯字泰伯,建昌軍南城人。俊辨能文, 舉茂才異等,不中。親老,以教授自資,學者常數十百 人。皇祐初,范仲淹薦為試太學助教。」上《明堂定制圖 序》曰:「『《考工記》『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是言堂基修廣, 非謂立室之數;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是言 堂上,非謂室中東西之堂各深四筵半,南北之堂各 深三筵半五室,凡室二筵。」是言四堂中央有方十筵 之地,自東至西可營五室,自南至北可營五室。十筵 中央方二筵之地,既為太室,連作餘室,則不能令十 二位各直其辰。當於東南西北四面及四角缺處各 虛方二筵之地,周而通之,以為太廟,太室正居中,《月 令》所謂「中央土居太廟。」太室者,言此太廟之中有太 室也。太廟之外,堂子、午、卯、酉四位,上各畫方二筵地 二,與太廟相通,為青陽明堂。《總章》元堂四,太廟當寅、 申、巳、亥、辰、戌、丑、未八位,上各畫方二筵地,以為左個、 右個也。《大戴禮盛德記》:「明堂凡九室,室四,戶八牖,共 三十六戶,七十二牖。八個之室并太室,而九室四面 各有戶,戶旁夾兩牖」也。《白虎通》:明堂上圓下方,八窗, 四闥,九室,十二坐。四太廟前名為一門,出於堂上,門 旁夾兩窗也。左右之個,其實皆室,但以分處左右,形 如夾戶,故有個名。太廟之內,以及太室,其實祀文王 配上帝之位,謂之廟者,義當然矣。土者分王四時,於 五行最尊,故天子當其時居太室,周祭天地之位,以 尊嚴之也。四仲之月,各得一時之中,與餘月有異,故 復於子午卯酉之方,取二筵地,假太廟之名以聽朔 也。《周禮》言基而不及室,《大戴》言室而不及廟,稽之《月 令》備矣。然非《白虎通》亦無以知窗闥之制也。聶崇義 所謂秦人明堂圖者,其制有十二階,古之遺法,當亦 取之。《禮記外傳》曰:「明堂四面各五門。」今按《明堂位》:「四 夷之國西門之外,九采之國應門之外。時太子負斧 扆南嚮而立。」南門之外者,北面東上,應門之外者,亦 北面東上,是南門之外有應門也。既有應門,則不得 不有皋、庫、雉門。明堂者,四時所居,四面如一。南面既 有五門,則餘三面皆各有五門。鄭注《明堂位》則云:「正 門謂之應門。」其意當謂變《南門》之文以為應門,又見 王宮有路門,其次乃有應門。今明堂無路門之名,而 但有應門,便謂更無重門,而南門即是應門。且路寢 之前則名路門,其次有應門,明堂非路寢,乃變其內 門之名為東門、南門而次有應門,何害於義?四夷之 君既在四門之外,而外無重門,則是列於交野道路 之間,豈朝會之儀乎?王宮常居,猶設五門以限中外。 明堂者,效天法地,尊祖配帝,而止一門以表之,豈為 稱哉?若其建置之所,則淳于登云「在國之陽,三里之 外,七里之內,丙巳之地。」《玉藻》「聽朔於南門之外。」康成 之注亦與是合。夫稱明也,宜在國之陽;事天神也,宜 在城門之外。今圖以九分當九尺之筵,東西之堂共 九筵,南北之堂共七筵。中央之地,自東至西凡五室, 自南至北凡五室,每室二筵,取於《考工記》也。一太室, 八左右個,共九室,室有四戶、八牖,共三十六戶,七十 二牖,協於《戴德記》也。九室四廟,共十三位,本於《月令》 也。四廟之面,各為一門,門夾兩窗,是謂八窗四闥,稽 於《白虎通》也。十二階,采於《三禮圖》也;四面各五門,酌 於明堂,位《禮記》外傳也。嘉祐中,用國子監奏,召為海 門主簿、太學說書而卒。覯嘗著《周禮致太平論》《平土 書》《禮論》。門人鄧潤甫熙寧中上其《退居類槁》《皇祐續 槁》并《後集》,請官其子參魯,詔以為郊社齋郎。

按何喬新《李泰伯傳》:「李覯,字泰伯,建昌南城人也。父 某,隱居篤學,不求聞達,鄉人從之學者甚眾。母鄭氏 無子,禱於麻姑山。一夕夢二道士對奕戶外,往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