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2 (1700-1725).djvu/91

此页尚未校对

根本,忠孝之大倫,皆見於詞,然後中古之風,復形於 今。於時文士馳騖,飆扇波委,二十年間,學者稍厭,抑 揚《黃》《華》而窺《咸》《韶》之音者什五六,識者謂之「文章中 興」,公實啟之。公名華,字遐叔,趙郡人,安邑令府君第 三子。質直而和,純固而明,曠達而有節,中行而能斷, 孝敬忠廉,根於天機,執親之喪,哀達神明,而任職釐 務,外若坦蕩,而內持正性,謙而不犯,見義乃勇,舉善 惟懼,「不及,務去惡如復仇」,與朋友交,然諾著於天下。 其偉詞麗藻,則和氣之餘也。學博而識有餘,才多而 體愈迅,每述作則筆端風生,聽者耳駭。開元二十三 年舉進士,天寶二年舉博學宏詞,皆為科首。由南和 尉擢祕書省校書郎,八年歷伊闕尉。當斯時,唐興白 三十餘年,天下一家,朝廷尚文。夫羿工乎中微,拙於 使人,無己譽。公才與時并,故不近名而名彰,時輩歸 望,如鱗羽之於虯鸞也。十一年,拜監察御史,會權臣 竊政柄,貪猾當路。公入司方書,出按二千石持斧,所 嚮,列郡為肅。為奸黨所嫉,不容於御史府,除右補闕。 祿山之難,方命圯族者蔽天聰明,勇者不得奮,明者 不得謀。公危行正詞,獻納以誠。累陳誅兇渠完封疆 之策,閽犬迎吠,故書留不下。時繼太夫人在鄴,初,潼 關敗書聞,或勸公走蜀詣行在所,公曰:「奈方寸何?不 若間行問安否。」然後輦母安輿而逃。謀未果,為盜所 獲。二京既復,坐謫杭州司功參軍。太夫人棄敬養,公 自傷悼,以事君故,踐危亂而不能安。親既受污,非其 疾而貽親之憂,及隨牒願終養,而遭天不弔,由是銜 罔極之痛者三,故雖除喪,抱終身之戚焉。謂志已虧, 息陳力之願焉。因屏居江淮間,省躬遺名,誓心自絕。 無何,詔復授左補闕,又加尚書司封員外郎。璽書連 徵,公卿以下,傾首延佇。至止之日,將以司言處公。公 曰:「焉有隳節辱志者,可以荷君之寵乎?」遂稱病請告。 故相國梁公峴之領選江南也,表為從事,加檢校吏 部郎中。明年,遇風痺,徙家於楚州山陽縣。疾痛貧甚, 課子弟力農圃,贍衣食。雅好修無生法,以冥寂思慮, 視爵祿形骸與遺土同。唯吳楚之士君子,譔家傳,修 墓版,及郡邑頌賢守宰功德者,靡不齎貨幣,越江河, 求文於公,得請者以為子孫榮。公遇勝日時,復綴錄 以應其求。過是而往,不復著書。素所著者,多散落人 間,自「志學」至校書郎已前八卷,并《常山公主誌文》、「《竇 將軍神道碑》《崔河南生祠碑》《禮部李侍郎碑》《安定三 孝論》《哀舊遊詩》《韓幼深避亂詩序》《祭王端員外沈起 居興宗裴員外騰文》《別元亙詩》、并《楊騎曹集序》《王常 山碑》,並因亂失」之,名存而篇亡。自監察御史已後,迄 至於今,所著述者,公長男羔,字宗敘編而集之,斷自 監察御史。已前十卷,號為前集;其後二十卷,頌、賦、詩、 碑、表、敘、論、誌、記、讚、祭、文,凡一百四十四篇,為「中集。」其 中陳王業則《無疆頌》,議世道則《原卜論》《質文》,論主文 而譎諫則《言醫》《含元殿賦》,敦禮教則《哀節婦賦》《靈武 二孝讚》《與外孫女二孩書表》。賢達盛德,則《元魯山碣》 《房太尉頌、德銘》《崔賓客集序》《平原張公頌》《梁國李公 傳》《德先生誄》《權著作墓表》《李夫人傳》《盧夫人頌》。一死 一生之間,抒其交情,則《祭蕭功曹劉評事張博士文》。 吟詠情性,達於事變,則《詠古詩》。辨卿大夫族姓,則《盧 監察神道碑》。思舊則《三賢論》。自敘則別相里造范倫 序,詮佛教心要而會其異同,則《南泉真禪師左溪朗 禪師碑》。其餘雖比興萬變,而未始不根於道德。故覽 公之文,知公之質,不俟覿容貌,聽詞氣,而後睹其行。 若使束帶立於史臣之位,具備獻替,足以潤色王度, 正一代之訓典。天而病之,國不幸也。然遐叔身甚病 而心甚壯,文益贍而才不竭,則前路逸氣,詎可度矣。 他日繼於此而作者,當為《後集》及常游公之藩也久。 故錄其述作之所以然著於篇。

《丞相鄴侯李泌文集序》
梁·肅

唐興,九世天子以人文化成天下,王澤洽,頌聲作,洋 洋焉與三代同風。其輔相之臣曰鄴侯李公泌,字長 源,用比興之文,行易簡之道,贊事盛聖,辨章品物,疏 通以盡理,閎麗而合雅,舒卷之道,必形於辭,其偉矣 夫!予嘗論古者聰明睿智之君,忠肅恭懿之臣,敘六 府三事,同八風七律,莫不言之成文,歌之成聲,然後 「浹於人心,人心安以樂;播於風俗,風俗厚以順。其有 不由此者,為理則粗,在音則煩。粗之弊也悖,煩之甚 也亂。用其道行其位者,歷選百千,不得十數。嘻!才難 不其然乎?」開元中,公七歲見丞相始興張公九齡,張 駭其聰異,授以屬辭之要,許以輔相之業。洎始興歿, 不六十載,公果至宰相封侯。有文集二十卷。其習嘉 遯,則有《滄浪紫府》之詩;其在王廷,則有《君臣賡載》之 歌。或依隱以翫世,或主文以譎諫,步驟六義,發揚時 風。觀其詞者,有以見上之任人,始興之知人者已。初 太上當陽,公以處士延登內殿,實敷黃老之訓。至德 初,宣皇以元良受禪,公則獻《泰階頌》,昭纂堯之道。睿 文以廣平伐罪,公則握中權之柄,參復夏之功。大德 不官,既追五嶽之隱;大用不器,終踐代天之職。方將